《1人健身》:維持肌力訓練的重點在於「管理你的意志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研究人員針會各種金錢帶來的持續效應進行驗證。結果顯示,金錢確實會使人願意參與肌力訓練,但一旦失去金錢獎勵,人們就會放棄。換句話說,想要持續做肌力訓練,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擁有內部動機是很重要的。
文:庵野拓將
雖然很突然,請回答下列問題。
26週後獲得1萬元和30週後獲得1萬1000元,你會選擇哪一個?
對於這個問題,有60%的人會選擇「30週後獲得1萬1000元」。
那麼,我們換一個問題。現在獲得1萬元跟4週後獲得1萬1000元,你會選擇哪一個?
對於這個問題,有80%的人會選擇「現在獲得1萬元」。
第一個問題是讓你選擇將近半年後的遙遠將來可以獲得的錢。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會延遲4週,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選擇較高的金額。另一方面,在第二個問題中,即便4週後可以獲得更高的金額,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現在就可以拿到的較少的金額。
在行為經濟學中,人類的這種非理性特質被稱為「現時偏誤」(present bias),而肌力訓練的維持也會受到「現時偏誤」的影響。至今為止一直主張「持續肌力訓練的話,將來可以享受很多好處。」但還是有很多人比起肌力訓練帶來的長期利益,更傾向選擇「現在想偷懶的欲望」。因此,我在思考以報酬為動機「金錢獎勵」是不是能取代「現時偏誤」的欲望的動機呢?
於是,研究人員針會各種金錢帶來的持續效應進行驗證。結果顯示,金錢確實會使人願意參與肌力訓練,但一旦失去金錢獎勵,人們就會放棄。
換句話說,想要持續做肌力訓練,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擁有內部動機是很重要的。
「管理意志力」
所以,社會心理學關注的不是獎勵機制,而是人類的意志力本身。社會心理學主張維持肌力訓練的重點如下:「管理你的意志力。」
意志力就像是肌肉一樣,又被稱為「意志力肌肉模型」,就像肌力訓練中使用器具的話,遲早會舉不起來一樣,意志力也會因為壓力這種精神負擔或是壓抑情緒而被磨耗。
換句話說,意志力並不是無限的,而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我們將意志力耗盡的狀態稱作「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一旦陷入這種狀態,哪怕是一點點的誘惑,你都會抗拒不了。
重要的是在肌力訓練之前妥善管理並盡可能保持你的意志力。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會添加意志力的負擔,形成自我耗損的狀態呢?
克制情緒會磨耗意志力
有一項實驗就是在研究意志力的耗損。
受試者事前收到指示不能進食,在空腹的狀態下被分成兩組。
其中一組受試者可以享用美味的餅乾,而另一組受試者只能吃看起來稱不上多美味的小蘿蔔。而餅乾和小蘿蔔很自然地放在同一張桌上。受試者收到指示,要在特定時間內食完指定的食物。之後他們被帶到不同房間,讓他們挑戰被稱作是認知課題的「解不開的智力問題」。
吃餅乾的小組平均花費了20分鐘在智力問題上,但吃蘿蔔的小組平均8分鐘就放棄了。
這是因為受試者用意志力壓抑「想吃餅乾」的欲望,導致自我耗損。
壓抑情緒會磨耗意志力
接下來,將受試者分成兩組,給其中一組看了海龜死亡的感傷影片,並要求他們不要流淚或情緒激動。
另一組則是看了不會引起情緒起伏的普通影片。
之後,讓受試者進行史楚普叫色作業(stroop task)。所謂的叫色作業是螢幕上會出現一連串的文字,而你要一一說出文字的顏色。偶爾會出現用紅色寫著「綠」的文字,所以需要高度的專注力。
結果顯示,看了感傷影片的小組錯誤率比較高。這是因為「壓抑情緒」也會引起自我耗損。
這些意志力與自我耗損的實驗可以為維持肌力訓練帶來一些啟發。
比方說,當你下班要去健身房的時候,我們心中會有個聲音想迷惑我們:「什麼事都別做了,不要浪費能量。」要抗拒這種誘惑前往健身房需要相當大的意志力。但對那些在工作階段就已經自我耗損的人來說,恐怕無法克服誘惑吧。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在假日這種不需要意志力的日子或是比較不耗費意志日的上班日(肩負責任的工作較少的日子)去健身房,這些小動作可以幫助你維持肌力訓練。
此外,如果除了肌力訓練之外還有其他目標(像是減肥等等)的話,那就需要更多意志力了。我會建議你先鎖定一個目標就好,也就是先專注在肌力訓練上。
維持肌力訓練可以讓你的身形更健壯,能夠舉起更重的重量,這些都是「獎勵」的一環。如果有獎勵,就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了。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不是去加強意志力,而是要「妥善管理」有限的「資源」。
相關書摘 ▶《1人健身》:攝取過多蛋白質難道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最正確的科學觀點1人健身:破除90%錯誤觀念的最強自主訓練手冊》,一起來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庵野拓將
譯者:林以庭
強肌不求人!
打造線條/延緩老化/運動表現/強化肌力/養命長壽/最強蛋白質攝取
掌握科學新方法,將每分每秒發揮到極致
7個新常識.10個肌力公式.12個正確飲食觀念.6個維持訓練的攻略
──教練不說出的祕密,一本書看懂!──
【有90%的「常識」都是錯的!】
✕ 運動前先拉筋當暖身
✕ 「每週訓練次數」決定健身成果
✕ 大量攝取蛋白質對腎臟不好
✕ 只靠「大重量」就能增加肌肉量
✕ 因為「意志力不足」所以無法持續
最高證據等級 ╳ 全球教練實證,可信度最高
作者已幫助超過60,000人找到最佳訓練方法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運動健身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2-29 缺乏「心理技能」,才是關鍵時刻失手的主因
- 2020-02-22 想擁有健美體態,如何練出平坦小腹與「蜜桃臀」?
- 2020-02-15 《1人健身》:維持肌力訓練的重點在於「管理你的意志力」
- 2020-02-08 如何計算「增肌期」要吃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 2020-02-01 「吃蘿蔔」該怎麼辦?手指挫傷最忌諱不停搓揉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