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盛世夢同時的大瘟疫:「建安七子」病死四人,「治世之能臣」曹操也束手無策

與盛世夢同時的大瘟疫:「建安七子」病死四人,「治世之能臣」曹操也束手無策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過即便時隔兩千年,遭遇這樣疫病流行,我們仍然感到恐慌,爭相搶購口罩。有時我真的覺得這就是歷史,就是人性,就是文化傳承。

文:祁立峰

最近中國武漢爆發疫情,加上網路資訊快速洗板,我們好像又陷入多年前那場大瘟疫與大恐慌之中。本蛇回想SARS蔓延那年,恰巧自己那一屆的畢業典禮。同學們穿著畢業袍從禮堂移師到室外開放空間,戴著口罩拍下畢業照。那當真也算我們這個太平盛世小確幸時代裡,見證災難正在進行的一幕。

不過說起古文與歷史,其間貌似有某種後見之明的諷刺。戰亂時期疫病當然容易滋生,但盛世人口繁盛,瘟疫好像也沒放過人類。就像著名的歐洲黑死病,讓整個文明進程倒退。古典時期的中國歷史最關鍵的疫病,我們大概會想到建安十四年(西元208年)的赤壁之戰,這場就發生在如今疫病起源武漢附近赤壁的疾病,真讓人有種今昔重演的感慨。

即便在詩歌或小說裡,東吳在赤壁之戰的勝利,與戰略或天候有著密切關係,像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像東坡的「遙想公謹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但事實上真正擊潰曹軍可能是軍隊裡突然猛暴而起的疫病。本傳裡對此敘述並不多:

(曹)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

在〈魏志〉裡,保留一則曹操於戰時所親下的軍令:

(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

在強國霸業與盛世夢之前,疫病終究成為最大的阻礙。相對於《三國演義》裡梟雄的形象,正史裡的曹公眼見「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感嘆這豈是仁者所樂見?於是置揚州郡縣、任命長史,姑且當作已經光復江東、收復河山了,這當然是精神勝利法,像鄉民說的,打不贏沒關係,嘴得贏就好。隔年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許昌築銅雀臺,只是杜牧詩裡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終究沒發生。

即便赤壁之戰結果不如預期,曹魏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強國偉業、盛世大夢,只是無奈的時隔八年後的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疫病再次在北方流行。在曹操世子、才子曹植的一篇雜記裡,認為疫情雖然相當嚴重,但其實只會在庶民階層、中下階層流行: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曹植〈說疫氣〉)

從「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可見疫情之慘況,但所謂「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意思是說上層階級鮮少染病,不過這個資訊,恐怕是個造謠的假新聞假訊息。因為在其兄弟曹丕的〈與吳質書〉裡,曹植就已經被打臉了:

昔年疾疫,親故多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曹丕〈與吳質書〉)

此處的「昔年疾疫」指的正是這場瘟疫。我們中學都背過的「建安七子」其中四人——徐幹、陳琳、應暘與劉楨,都在此次疫病裡同時病逝,這致死率之高簡直難以想像。當然,執政當局也並非放任疫情發展,曹操為了此次疫病,提出了相關社會安全網,與當年的長照2.0版本:

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曹操〈瞻給災民令〉)

包括孤兒寡母、身障殘疾者,都由國家來出錢養,長照終生,由此得以看出曹操身為「治世之能臣」的霸氣。只是在尚無公共衛生組織與防疫知識的時代,面對這般的瘟疫爆發,政府的作為實在有限。於是,百姓唯有求助於宗教鬼神。在前文中,曹植嘲笑庶民「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猶如拔獅子鬃毛般,施用沒有科學根據的厭勝儀式,希望能驅除疫病。但根據林富士教授《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書中的論述,東漢末幾次大規模疾疫,與張角或張魯等道教領袖的興起有密切關係。

不過即便時隔兩千年,遭遇這樣疫病流行,我們仍然感到恐慌,爭相搶購口罩。有時我真的覺得這就是歷史,就是人性,就是文化傳承。即便我們妄想著要除魅,巴不得擺脫某種心態或美學,但那卻又成為我們文明DNA的一部分,在滿心期望著進步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重蹈覆轍。這大概正是身為而人的沉重與複雜吧。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