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產學」與「科技」助攻,讓瀕臨消失的台南後壁、花蓮萬榮、台中外埔成功創生

「產學」與「科技」助攻,讓瀕臨消失的台南後壁、花蓮萬榮、台中外埔成功創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由大學所實行的地方創生計畫的成功案例中,大多著眼於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地方的人口不再流失——因為只有讓在地的機能提升、產業復興後,人口才會逐漸回流。

文:劉郁葶、 吳季庭(政大新聞系)、廖采潔、 予恆生(政大傳院不分系)

「轟—隆—隆— 」曳引機的聲響劃過農田,坐在駕駛座的農人儘管髮已花白,長繭的雙手仍奮力操作方向盤,控制著龐大的機械在田中穿梭,就為了將堅實的土壤翻鬆。四目所及,附近的農田多已荒廢,除一條主幹道外,旁邊都是泥巴路,要到便利商店需走上半小時,這是台灣的農村常見的場景。

台灣的農村曾是穩定生活、支撐經濟及充滿人情味的社會基盤,然而,伴隨國家產業結構變遷,鄉村人口老化、人口外移、出生率降低,如今竟成為「地方消失」的國安危機。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已在去年點出,全台灣有134個鄉鎮區有地方消滅危機,更訂2019為地方創生元年,以期能均衡台灣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也開始投入創生計畫,運用科技爲地方帶來產值,地方在「產學」與「科技」的助攻下,慢慢有了生機。

國發會副主任委員郭翡玉表示,「地方創生簡單來說,就是找出當地的DNA,發展自己的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區域均衡」。

目前全台有七成以上的人住在五都,北部地區的人口超越全台總人口數的一半,存在著嚴重的人口不均衡的問題 。134個面臨消失的鄉鎮中,多半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村,郭翡玉指出,解決農業問題,即是解決地方的產業問題,人口就不會繼續流失。「如果人口一直流失,未來連維持基本的生活機能都有困難」,如學校要併校,醫院、商店或菜市場都無法營運。

面對這樣的困境,郭翡玉認為,可藉由科技減緩當地的人口流失。科技能維持城鎮的機能,改善生活品質,讓居民願意留在當地。例如透過「智慧運輸」,當地居民得以知道大眾交通工具的時刻表;藉由「智慧醫療」,年長者能在遠端接受醫療服務。此外,科技也能提高農業的產值,例如智慧農業讓農民省力、減少成本。

1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郭翡玉與台灣創生計畫地圖合影 | 郭翡玉提供

地方創生除了透過科技,當地大學的參與也是一大助力。郭翡玉指出,大學是很好的人力資源,因大學就近在地,可協助盤點地方的DNA,師生能和當地的鄉公所、居民一同討論創生的願景,提出符合當地需求的創生計畫。此外,大學有各樣的科系,結合知識和技能全面地協助地方創生。例如,大學教師能協助創生計畫的規劃、推廣教育訓練;農學院學生進行產品開發、生產技術,將初級產品加工成高產值的產品 ;大眾傳播系學生為產品包裝設計、建立品牌;觀光系學生為當地設計旅遊體驗,不同的專業領域都能協助地方創生。

以下就台南後壁區、花蓮萬榮鄉、台中外埔區三個被列為瀕臨消失的地區,探討在「產學」與「科技」的助攻下,如何改善當地的農業、創造地方價值。

菌種多樣化,成大復甦後壁區農田

2004年紀錄片《無米樂》轟動台灣社會,以菁寮4位老農民反映農村的實況和問題,拍攝地點就位於台南的後壁區。12月的烈陽下,放眼望去,一片片不著邊際的稻田,中間有無數田埂橫貫其中。剛收割過後的田裡,曬乾的稻穀井然有序地排列著,伴隨著風而來的是稻穀陣陣的清香。後壁區是台南市水稻耕作面積之冠,台南水稻一期作種植面積約一萬四千公頃,而後壁區就占了其中約24%。

台南後壁區的人口有2萬3千多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24.91%,屬於超高齡社會。「我們這裡的農人平均年齡70歲以上。」游麗華苦笑著說,原是家庭主婦的她,隨著當警察的丈夫退休後,將後壁區原本租給別人耕種的土地收回來,和丈夫一同回歸田園生活,目前擁有四塊採用自然農法及兩塊慣行農藥施肥的田地。她描述夏日天氣過熱,生活作息都是趕在太陽上工前及下山後,早午各下田兩小時已是身體的極限。然而,辛勤的耕作種出飽滿的稻穗,卻有「倒伏」的危機。由於根部無法支撐結出來的果實,稻穗在頭重腳輕的情況下,而掉落在水田中。

所幸,透過友人的介紹,和成大合作使用數據分析、微生物技術等方式,以新的技術種田。

2
游麗華及友人劉真妮介紹自然農法 | 吳季庭攝

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蔣鎮宇說道,「長期使用農藥使得土地中的菌種單一化。」目前指導成大創生計畫的他,提到稻作倒伏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土壤加過多的化肥,過盛的營養使得果實過於沉重,根部無法支撐。於是他在土壤中施加多元的菌種,讓土壤恢復原始的狀態,稻米的根部因而變得強壯,倒伏的情形也會大幅減少。一般而言,計畫需費時2年使土地恢復健康,相較於被人為破壞的稻米根部,改善過後的稻米,根的廣度會增加以強化抓地力,師生也會依據葉子顏色深淺,觀察實驗室的菌種作用的情形。

「剛開始被其他農民嘲笑,覺得我們不用慣行農法,產量怎麼高?怎麼賺錢?」游麗華回想,剛開始鄰居等著看笑話,由於自然農法和慣行農法適合的稻米品種不同,使用慣行農法耕種的稻米,一年兩期平均的收穫約有18~20刈(約36袋米);而自然農法約只有10~11刈(約20袋米),使用自然農法的稻米品種本身產量就是偏低。儘管如此,她強調,由於有成大技術的幫助,在2019年的兩期使用自然農法的稻作,都沒受病蟲害和倒伏的摧殘,總產量較去年提高20%。對她來說,大地的健康是無價的,只要做對的事,別人怎麼看都不重要。

(註:一刈是100台斤,1袋米50台斤)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