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須知:平面口罩是用來保護醫療院所環境及病人,並不是設計保護佩戴者

醫護人員須知:平面口罩是用來保護醫療院所環境及病人,並不是設計保護佩戴者
圖為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急診室26日對入院民眾量測體溫|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然而這次武漢肺炎來襲,媒體上多次出現醫護人員或政府官員穿著不是很專業的個人防護設備,這些錯誤示範顯示,我們並沒有從SARS的經驗得到足夠的教訓。

文:陳志傑(國際呼吸防護學會理事、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台灣健保制度設計優越,績效領先全球,令人自豪,且醫護人員專業水準在國際名列前茅,有目共睹。以2015年八仙樂園的意外事件為例,499個年輕人身體大面積嚴重灼傷,台灣醫療單位居然可以將死亡率壓到低於3%,舉世驚艷。但是從未有人深入探討2003年SARS全球死亡率是9.5%,但台灣卻明顯超過此平均值。

SARS期間本人忝為防制小組一員,承當時衛生署指示,協助進行醫護人員個人防護教育訓練,期間曾有護理師在課後私下討論時承認,因為對SARS的恐懼,所以對病人的照護不足(不似八仙燒傷病人的竭盡心力)。事後回顧,我們完全不能責怪醫護人員,尤其是第一次面對SARS時,全世界對此病毒是完全陌生,當時的衛生署對於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過程中,也未完整規劃執行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訂定SOP應對微生物「懸浮」在空中時該如何處置,可能也沒有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

然而這次武漢肺炎來襲,媒體上多次出現醫護人員或政府官員穿著不是很專業的個人防護設備,這些錯誤示範顯示,我們並沒有從SARS的經驗得到足夠的教訓。最明顯恐怕也是最嚴重的失誤是全身包裹不透氣防護衣,卻佩戴平面口罩,殊不知平面口罩是用來保護醫療院所環境及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感(傳)染,並不是設計保護佩戴者。平面口罩由於無法與臉部完全貼合,容易有洩漏處形成,所以無法提供足夠的個人保護,更不用提錯誤的佩戴兩層口罩,因為兩層濾材會造成空氣阻抗加倍,使得經由不密合處的洩漏流量增大,反而增加暴露風險。

所以想要有足夠的呼吸防護,除濾材要有「高過濾效率」與「低空氣阻抗」之外,還需要與佩戴者的臉部有足夠的密合,這也是今年度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開始全面推動「呼吸防護計畫」的重點之一。但是密合度只是此計畫的項目之一,其中相關的教育訓練,尤其是微生物懸浮在空中時的物理化學與氣動特性,需要能充分瞭解與掌握。唯有充分的認知才能排除無知的恐懼(或是不懂懼怕)。

呼吸防護計畫推動需要相當嚴謹與冗長的程序,首先要經過醫學評估,確認佩戴者生理與心理的合適性,因為如果有呼吸、循環系統或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是不適合佩戴呼吸防護具的。另外密合度測試過程需要經過選配與試戴,確認有足夠密合度。但是此過程因為繫帶張力不容易做規範,所以需要有足夠的測試與佩戴練習,才能保障佩戴者有足夠保護。

在SARS期間有飛沫傳染距離二至五公尺的說法,這對於咳嗽或打噴嚏而生成的微米或幾十微米的液滴或許是較為正確的推論,因為這麼大的液滴沉降速度較快。但是依據後續多篇肺部產生微粒的研究論文以及本人實驗室驗證資料顯示,大口或深呼吸時(亦即潮氣容積較大時),末稍支氣管會因為呼氣時擠壓縮小,造成黏液堵塞管道,之後在吸氣過程中因為末稍支氣管擴張形成黏液薄膜,此薄膜在吸氣與支氣管持續擴張時破裂,形成眾多小液滴,這些小液滴微粒會先短暫留存在肺泡中,隨即在下一次呼氣時呼出,所以對於武漢肺炎病人應儘量避免要求病人做深呼吸的動作,因為經由呼吸動作產生的次微米微粒可長時間(數天)懸浮。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是面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均無法完全排除會造成「空氣傳染」的可能。

其他個人防護設備,例如足夠密合的護目鏡顯然也是必要的裝備。至於皮膚防護,除穿戴防護手套之外,建議應著能透氣的微粒防護衣,而非不透氣材質的化學防護衣,因為病毒主要是以微粒型態懸浮於空中,過當的不透氣防護衣,除令穿戴者不舒適外,容易因為身體的動作造成防護衣內較大負壓,反而容易吸入外界汙染空氣而造成較大的暴露,這是典型的「過度保護反造成危害」。

醫護人員有充分的個人防護設備並且能正確使用,絕對是對抗傳染病不可或缺的關鍵。過去有所謂「醫院的第一道防線不能破」的說法,但醫院真有第二道防線嗎?唯有醫護人員挺住醫院,才有可能恢復健康的社區。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