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須知:平面口罩是用來保護醫療院所環境及病人,並不是設計保護佩戴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然而這次武漢肺炎來襲,媒體上多次出現醫護人員或政府官員穿著不是很專業的個人防護設備,這些錯誤示範顯示,我們並沒有從SARS的經驗得到足夠的教訓。
文:陳志傑(國際呼吸防護學會理事、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台灣健保制度設計優越,績效領先全球,令人自豪,且醫護人員專業水準在國際名列前茅,有目共睹。以2015年八仙樂園的意外事件為例,499個年輕人身體大面積嚴重灼傷,台灣醫療單位居然可以將死亡率壓到低於3%,舉世驚艷。但是從未有人深入探討2003年SARS全球死亡率是9.5%,但台灣卻明顯超過此平均值。
SARS期間本人忝為防制小組一員,承當時衛生署指示,協助進行醫護人員個人防護教育訓練,期間曾有護理師在課後私下討論時承認,因為對SARS的恐懼,所以對病人的照護不足(不似八仙燒傷病人的竭盡心力)。事後回顧,我們完全不能責怪醫護人員,尤其是第一次面對SARS時,全世界對此病毒是完全陌生,當時的衛生署對於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過程中,也未完整規劃執行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訂定SOP應對微生物「懸浮」在空中時該如何處置,可能也沒有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
然而這次武漢肺炎來襲,媒體上多次出現醫護人員或政府官員穿著不是很專業的個人防護設備,這些錯誤示範顯示,我們並沒有從SARS的經驗得到足夠的教訓。最明顯恐怕也是最嚴重的失誤是全身包裹不透氣防護衣,卻佩戴平面口罩,殊不知平面口罩是用來保護醫療院所環境及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感(傳)染,並不是設計保護佩戴者。平面口罩由於無法與臉部完全貼合,容易有洩漏處形成,所以無法提供足夠的個人保護,更不用提錯誤的佩戴兩層口罩,因為兩層濾材會造成空氣阻抗加倍,使得經由不密合處的洩漏流量增大,反而增加暴露風險。
所以想要有足夠的呼吸防護,除濾材要有「高過濾效率」與「低空氣阻抗」之外,還需要與佩戴者的臉部有足夠的密合,這也是今年度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開始全面推動「呼吸防護計畫」的重點之一。但是密合度只是此計畫的項目之一,其中相關的教育訓練,尤其是微生物懸浮在空中時的物理化學與氣動特性,需要能充分瞭解與掌握。唯有充分的認知才能排除無知的恐懼(或是不懂懼怕)。
呼吸防護計畫推動需要相當嚴謹與冗長的程序,首先要經過醫學評估,確認佩戴者生理與心理的合適性,因為如果有呼吸、循環系統或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是不適合佩戴呼吸防護具的。另外密合度測試過程需要經過選配與試戴,確認有足夠密合度。但是此過程因為繫帶張力不容易做規範,所以需要有足夠的測試與佩戴練習,才能保障佩戴者有足夠保護。
在SARS期間有飛沫傳染距離二至五公尺的說法,這對於咳嗽或打噴嚏而生成的微米或幾十微米的液滴或許是較為正確的推論,因為這麼大的液滴沉降速度較快。但是依據後續多篇肺部產生微粒的研究論文以及本人實驗室驗證資料顯示,大口或深呼吸時(亦即潮氣容積較大時),末稍支氣管會因為呼氣時擠壓縮小,造成黏液堵塞管道,之後在吸氣過程中因為末稍支氣管擴張形成黏液薄膜,此薄膜在吸氣與支氣管持續擴張時破裂,形成眾多小液滴,這些小液滴微粒會先短暫留存在肺泡中,隨即在下一次呼氣時呼出,所以對於武漢肺炎病人應儘量避免要求病人做深呼吸的動作,因為經由呼吸動作產生的次微米微粒可長時間(數天)懸浮。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是面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均無法完全排除會造成「空氣傳染」的可能。
其他個人防護設備,例如足夠密合的護目鏡顯然也是必要的裝備。至於皮膚防護,除穿戴防護手套之外,建議應著能透氣的微粒防護衣,而非不透氣材質的化學防護衣,因為病毒主要是以微粒型態懸浮於空中,過當的不透氣防護衣,除令穿戴者不舒適外,容易因為身體的動作造成防護衣內較大負壓,反而容易吸入外界汙染空氣而造成較大的暴露,這是典型的「過度保護反造成危害」。
醫護人員有充分的個人防護設備並且能正確使用,絕對是對抗傳染病不可或缺的關鍵。過去有所謂「醫院的第一道防線不能破」的說法,但醫院真有第二道防線嗎?唯有醫護人員挺住醫院,才有可能恢復健康的社區。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