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影評:從動畫《鋼彈》,看女同學、父母和母語缺位的新加坡男孩的世界

《熱帶雨》影評:從動畫《鋼彈》,看女同學、父母和母語缺位的新加坡男孩的世界
Photo Credit: 金馬影展 TGHFF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日本動漫《鋼彈》的世界觀裡,是呼應亞洲發達經濟體裏的社會結構的現實現象,男主角在雙親的缺位下多愛上年長的女性,無形中與《熱帶雨》中男主角房間內所出現的鋼彈模型的意涵相呼應。

新加坡華語電影《熱帶雨》在1月31日正式登陸寶島臺灣,其票房表現是否比新加坡來得出色,臺灣人會否比起新加坡觀影人熱烈地討論,都不會在我的關注範圍之内,我比較關心的,就是電影本身。

電影的故事背景可能是在2015年(因爲片中提到馬國發生的BERSIH淨選盟4.0集會所發生的年份),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的阿玲,在新加坡的中學任職當華文教師,其主要負責的班級是要考應屆劍橋O水準考試(O-Level),而該班級是全十六歲的華族男生,且全對自身的「母語」— 華語采取著漠不關心的姿態。加上,阿玲不僅要侍奉罹患中風而半身不遂的家翁(由新加坡資深舞台劇演員楊世彬飾),又要面對對她已無愛意的老公。在衆多生活的不如意下,被生活壓不過氣的玲,遇到了熱愛武術的男學生偉倫(許家樂飾)之後,兩人之間曖昧關係,猶如走在鋼絲般,逐漸模糊了視綫。受季候風影響的新加坡,被雨滴打在身上的玲與偉倫,兩人做出了決定。

_DSC0380
Photo Credit:杜晉軒
左起楊世彬、陳哲藝、楊雁雁與許家樂

筆者認識陳哲藝的電影,比讀者們更早一些,許多人通常是從《爸媽不在家》認識陳哲藝,知道他於2013年在坎城影展和金馬獎得了電影大獎,從而認識這位來自新加坡的當時新秀導演。我是在2008年去美國的母校——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游學之際,在那裏看了他短片之一的《阿嫲》 。看完那部短片之後,就覺得陳是一位很有意思的電影工作者。在那一年,新加坡華語電影,仍是由《小孩不笨》的梁智強擔綱大旗的年代。陳哲藝的《阿嫲》像一股清流,卻帶一點熟悉感。巧合的是,他在義安理工學院的同窗,也是我的大學同學,我才瞭解到原來他們那一輩學拍電影的學生,都受到臺灣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陳哲藝這部《熱帶雨》,我在新加坡看了三遍,發覺這是一部沒有同班女同學,男主角中學生偉倫的父母「神隱」的電影,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華文在新加坡勢微的情況。另外的一個彩蛋,就是偉倫也是一名《鋼彈》迷。

一般以新加坡校園爲題材的電影,環繞在角色身邊的人,無論是男一還是男二角色,都會出現女同學。而《熱帶雨》裏的班級,卻缺少了和偉倫相同年齡女生的蹤跡。這樣的電影世界設定,也和偉倫那缺席的父母、鋼彈男主角的戀母、戀年長女生的情結,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因爲沒有十六、十七歲的女生在旁,劇情在交代維倫在後面發生的故事情節,如何嘗試「大膽」地與年長的玲交往,初嘗亞當與夏娃的果實,有著説服力。

在日本動漫《鋼彈》的世界觀裡,是呼應亞洲發達經濟體裏的社會結構的現實現象。有「鋼彈之父」美譽的富野由悠季曾在2000年到訪新加坡,並出席一間理工學院舉辦的動畫電影節活動,我幸運地出席了他那場公開演講。被鋼彈迷暱稱「富野老爹」富野由悠季在談《鋼彈》的劇情時表示,日本昭和45年至54年(1970至1979年)的那十年,當地社會出現了父母熱衷於各自的事業而開始出現分居與離異的現象。元組《鋼彈》的男主角阿姆羅因爲父親醉心于開發地球聯邦用的機動戰士工作,與太太理念的不合,兩人開始分居並且他一人帶阿姆羅上宇宙殖民地生活。他以這樣的劇情來回應,當時日本社會所發生的社會狀況。

歷代的《鋼彈》男主角在初登場的時候,不是父母在戰爭雙亡,就是在別處工作,沒有陪伴這些男生們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這群男生就在戰爭中,喜歡比他們年紀大的女性,來填補心目中所缺乏的母愛。從阿姆羅喜歡穩重型的女軍官,到在《熱帶雨》裏出現的《∀鋼彈》模型的劇集,男主角羅蘭·謝亞克愛上了看似19嵗,卻是高齡119嵗的女王迪亞娜·梳尼爾。

這個《鋼彈》和《熱帶雨》的相互輝映是偶然的。可能電影美術組在發生床戲的場景,擺放了一隻失焦《∀鋼彈》裏的∀鋼彈模型,來顯示偉倫的家境。因爲,一隻超合金材質的《鋼彈》模型的價格,可以從200新幣起跳(4500新臺幣)。沒有想到,美術組的無心插柳,讓我重翻手頭上的《鋼彈》資料,來拼凑《熱帶雨》導演「故意不解釋的人物刻畫」。

本片的最大,也是「機關算盡」的題目,莫過於在新加坡勢微的華文華語。偉倫的同班同學對於華語科目的輕浮,偉倫父母心目中的華文是去中共管理下的中國打交道的工具語言,玲在學校以自己的能力做最大努力來教華文,校長在偉倫和玲的師生戀發生之後,以近乎漠視的態度來處理她「離職」後的會考華文科目事項,無外是導演對於痛惜新加坡今日華文水平人士,所設下的眼球,而譜寫的劇情梗。

或許,已觀看了《熱帶雨》的觀眾不知道還有一段劇情,對我而言是「煽情」的。

當偉倫上阿玲的課後補習寫作業的時候,因為不懂得把某些華文字寫出來,就用鉛筆把相等的普通話拼音(新加坡稱之爲漢語拼音)來填補題目的空格。半身不遂的公公吃力地舉起右手,在偉倫的左手以一筆一劃寫出來。這一段讓我想起很多的在乎華文的新加坡華裔人士,想盡辦法來保留華文。然而,這一份的思念始終抵不過大環境所趨,至今新加坡依然是以英語為主的單一語境社會。而楊世彬飾演的公公看到偉倫能夠把字給寫出來,發出了會心一笑。這一笑,讓我看得很難過。

陳哲藝精心計劃的《熱帶雨》,比起上一部《爸媽不在家》,少了看電影的感動。他很努力地把女性的心境,華語在獅城的凋零,少男的情竇初開的元素,給會欣賞電影的觀衆知道。但是,他的影像語言,和處理人物的關係表情(比如阿玲被偉倫「霸王硬上弓」的當下反應),會讓不會欣賞電影的觀衆群卻步,少了我看臺灣新浪潮電影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