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在Change.org連署破XX萬,就能要求WHO秘書長辭職嗎?

我們在Change.org連署破XX萬,就能要求WHO秘書長辭職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5萬人連署很多嗎?是不少,但譚德塞大可以厚臉皮地說「這30萬個連署來自300個殭屍帳號」,聽了氣不氣?當然氣!但是也很難反駁他。

這幾天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明顯親中的行為舉止激怒全世界,這位仁兄在北京及日內瓦於記者會及官方聲明中數度讚揚中國政府的控制疫情作為,甚至在個人推特帳戶上直播中國火速蓋醫院的影片,讚嘆中共政府資源動員的效率。這樣誇張的行徑,有位加拿大人Osuka Yip看不下去,在知名網路連署網站Change.org發起要求譚德塞辭職。連署案在短短幾天之內迅速發酵,目前最新進度已經突破15萬人,目標為20萬。

但網路激情過後,我們得捫心自問一個問題,這樣的連署,意義在哪?重點是,有用嗎?

首先,我們先認清一個事實。這個連署案要求的是譚德塞辭職,所以只要這位老兄對連署結果視若罔聞堅持不辭職,縱使連署數目達到一百萬或一千萬,也沒有用。WHO的秘書長職位有其遴選制度,由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選出且任期五年,並不接受網路民意的監督。

這樣看來,Change.org的連署,還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網路工具讓全球民意得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針對特定議題集結表意,這應該視為一種時代的進步。只不過,有意義不代表有效,別說譚德塞,任何一位聯合國專門機構的秘書長,擁有如此龐大的權利,都很難捨得自我放棄,這是人性。

但Change.org網站的另一個面向,反而更值得世人深省警惕。這個網站的網址是「www.change.org」,乍看之下是一個組織,但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非政府組織,而是一間以盈利為導向(for profit)的B型企業。B型企業跟社會企業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強調用商業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成立於2007年的Change.org其企業總部位於舊金山,且擁有300名員工。300名員工的規模,光人事費就很可觀。一間B型企業想要關注社會議題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要養活自己,這就讓我們直探問題的核心:盈利模式。

答案不難找。當你在網路連署要求譚德塞辭職時,畫面會跳出來問你兩件事:「chip in」或成為會員。前者就是問你要不要「抖內」,贊助這則連署在網路上的推播廣告,後者就是成為Change.org的會員。有趣的是,當你點進去chip in的選項時,畫面還會顯示你是一個英雄,來鼓勵你捐錢推播。當然你也可以不花錢,只單純連署,但是當連署數目到一定數量時,你只能選擇chip in,或是分享在網路上。

當然,這些「抖內」不夠支撐一家300人的公司。查一下這間公司的維基百科,答案呼之欲出,Change.org曾被指控販售連署過程中所收集到的個人資料。在網路化的時代,個資就是舊時代的石油,只要掌握個資,就可以包裝成有用的商品販售給其他網路公司。

有沒有覺得很耳熟?是啊,聞名遐邇的劍橋分析事件,在「操弄」(Targeted)一書中,講的正是類似模式,只不過在書中的主角是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及臉書這兩間公司。

可以想像,Change.org所收集到的個資,不可能像是臉書那麼有商業價值,因為當你連署時,你只需要填寫姓名及電郵,不若臉書可以透過各種設計收集每個帳號2000到5000個人資料點(individual data points)。但Change.org仍然可以依據連署議題來分類這些簡單的個資,並包裝成一定的商業價值。

RTX5DCY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回到譚德塞連署事件,15萬人連署很多嗎?是不少,但看看另一個連署案件:要求NBA將logo改成Kobe Bryant的圖像,短短幾天之內已經破300萬的連署。難道,武漢肺炎的全球疫情,比不上Kobe Bryant的logo,更值得引起關注度嗎?再看另一個連署案,要求美國零售商Target減少使用塑膠袋,也有將近50萬個連署。

比較了這些案例,讓我有三個感想。

第一,Change.org利用各式各樣的連署訴求,很輕易地拿到了這些電郵個資。

第二,這些連署案,有些是嚴肅的議題,有些則是花邊跟風的軟性議題。正因為如此,很難說每一件連署案的每一個連署簽名,都值得嚴肅看待。

第三,當你在連署時,由於網站根本沒有驗證機制,所以如果你個人有十個電郵,你可以以十個姓名做十次簽署。但事實上,這十次簽署只代表你一個人的民意。Change.org不曉得這樣的網路殭屍帳號現象嗎?當然知道,只是不說,讓大家過過網路民主的癮。

談到這裡,譚德塞還會在意這個連署結果嗎?他大可以厚臉皮地說:這30萬個連署來自300個殭屍帳號。

聽了氣不氣?當然會,但是也很難反駁他。

網路的時代虛實交錯,也挑戰了我們對民主的定義,網路識讀(internet literacy)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