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藝術走春:記「刺青—身之印」、「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

高美館藝術走春:記「刺青—身之印」、「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春節期間,高美館將館內與館外的空間全面開放,一次到訪就能看見多個精彩的展出,本文筆者將以同場進行的另外兩個展覽:與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刺青—身之印」、長期以陶土作為媒材探索的高雄藝術家徐永旭個展「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針對觀展上進行相關的思考。

從高美館定位談起

近年來每到高雄市立美術館(後簡稱「高美館」)都能感受到其強烈的藝術多元性,這個豐富的表現來自多年來持續以「南方」作為經營方向,串聯起臺灣內部南島與閩南族群文化,以及對外進行亞太與東南亞跨國交流。隨著2016年官方的新南向政策下,能在近年相關展覽中看見文化上的連結,包括去年與東京森美術館合作的「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2017年「wawa―南島當代藝術展」以及「南方:問與聽的藝術」等,都能看見館方的定位及企圖。

高美館
Photo Credit: 今藝術提供

今年春節期間,高美館將館內與館外的空間全面開放,一次到訪就能看見多個精彩的展出,當中除了延續高美館特色館藏與館方定位所策劃的「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常態展、年度競賽性展覽「2020高雄奬」,以及兩年一度、邁入第十屆的國際貨櫃藝術節「陷阱」外,本文筆者將以同場進行的另外兩個展覽:與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刺青—身之印」、長期以陶土作為媒材探索的高雄藝術家徐永旭個展「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針對觀展上進行相關的思考。

高美館館前廣場於年節春假期前完工,期許以友善的環境、親合的作品,使美術館更加貼近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高美館館前廣場於年節春假期前完工,期許以友善的環境、親合的作品,使美術館更加貼近

以上兩展針對刺青、陶土媒材的特殊性進行策展與創作,運用藝術家獨特的手藝與思維創造出獨特的觀展體驗,而「身體」似乎成為連結兩個展覽最重要的核心,這不僅是媒材作為藝術思維容器的身體,也是觀看展覽時反身到觀眾所進行不同身體觀的思考:

「刺青—身之印」

漢人文化中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致使我們對於刺青文化有著許多污名化的偏見,在「刺青—身之印」中重新去探究這個不僅是工藝也是藝術的前世今生,透過了解消除歧見。歷史研究部分可以發現刺青本身已有既定的歷史陳述,這可以與關鍵評論網過去所引介的文章,以及大衛.麥庫姆所著的《刺青。流行百年:「刺」文化圖像史 1914-NOW》專書相互進行對照,可以作為進入展覽的先備知識。

展覽以線性歷史作為基礎,但仍拉出各地區刺青歷史的差異性,尤其在高美館的展出中,著重了臺灣在地觀點的部分,因此一進展場中,可以看見由泰雅族藝術家安力.給怒巨幅作品《斷箭2015》,當中對於原住民紋面傳統的回溯與致敬同時,卻也是向這個文化即將消逝的感嘆。

展區五_今日刺青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在展覽尾聲,高美館也從館藏中羅列出刺青師傅常使用的中華圖像元素之書畫作品,與攝影師高媛的《台灣紋身記事》系列作品能夠有轉化意義上的對照,但更深度對於臺灣刺青文化歷史,又或是中華圖像如何在臺灣刺青上轉換都有待後續討論。

展區一_從全球到邊緣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從「刺青」這個關鍵字出發,策展人以網絡化搜尋方式又延伸出多個子題,如各國監獄刺青文化的比較、日本浮世繪中的刺青、旅行者與馬戲團中的刺青等,這樣以全球藝術史作為基礎進而以網絡關鍵字進行延展,能發現已成為近年來國際策展的趨勢,這在2018年高美館與泰德美術館合作的「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又或是北師美術館去年所展出「美少女的美術史」中都有類似的策展手法。

展區四_世界的新版圖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

如果跟著館方動線走,在「刺青」展結束後會進入到徐永旭全新的個展「以光織界」,此展集結了他2010年後這十年來的重要作品,過往對於徐老師作品討論多放在陶土質感上的突破,創造出這個媒材的輕薄感,以及通過他如苦行者的重複勞動與精神意志,創造出令人歎為觀止的巨大純手工作品,這兩個在媒材與精神性的討論在此展仍有延續。

另一個新的觀點討論在標題上所揭示的「光」,此次高美館還邀請了新加坡建築師陳家毅共同策展,在建築師對於幾何與光線敏感度的思考下,展呈上能發現展間的光也成為陶藝作品內的重要元素,光線如流水般穿梭在作品與作品間,或是作品的縫隙內,也投映在陶的表面上,反射出虛像的倒影,虛實交互映照,這又跳脫出個別作品的思考,將整個展間宛如劇場般呈現。

圖為徐永旭於本次展覽首度公開亮相的巨型作品〈2019-1〉,一體成型近2層樓高的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圖為徐永旭於本次展覽首度公開亮相的巨型作品〈2019-1〉,一體成型近2層樓高的薄層高溫陶,相當考驗體力、技術與燒窯條件。

陶的色澤呈現出宛如石灰的潔淨純白,這在造形上也讓筆者聯想到珊瑚礁與蚵殼的形狀,光線如海水般流動,那穿梭作品中的觀眾就猶如悠遊在珊瑚群礁間的熱帶魚。這個流動感也讓人感受到土生土長於高雄的徐老師作品中的另一個海洋性的面向,很難想像這樣不規則卻又和諧的比例不是來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出自一雙人類的手。

藝術家徐永旭導覽本次展覽作品並分享創作心路歷程。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刺青與陶瓷如何跳脫工藝技術,讓藝術性在媒材中出現?從上述兩個展覽中能得到相當的啟發。在「刺青—身之印」能看見其悠長的藝術歷史,刺青也是當代人身體的一種敘事書寫與藝術形式,而陶土對於徐永旭老師來說則是身體與精神同時苦行,通過時間所淬煉出的藝術成品。

高美館《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展覽現場,純白的105展間與作品相互對話、呼
Photo Credit: 高美館提供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