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在WHO為台灣發言被打斷,WHO還「誤植」台灣確診數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WHO執行委員會議中,中國代表李松說:「所謂的不讓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根本不存在。這不過是台灣當局圖謀參與世衛大會而編織的謊言和藉口。」而友邦為台灣說話時,甚至被會議主席直接打斷。
世界衛生組織(WHO)執行委員會議登場,2019新型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成為重要議題,會中中國代表指控,台灣抗議未能取得WHO資訊,是台灣當局「圖謀參與世衛大會的藉口」。此外,我友邦史瓦帝尼在會中為台灣發言,還被主席打斷。中國除了在執委會顯現其影響力,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多次讚頌中國的防疫措施也引起討論,法國媒體就報導,WHO之所以未在第一時間宣布武漢肺炎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因為中國施壓。
中國宣稱:台灣「圖謀參與世衛大會」,才謊稱防疫出現缺口
《公視》報導,WHO執行委員會議在日內瓦時間3號召開,中國武漢肺炎疫情以及台灣參與WHO等議題成為焦點。但中國卻誤導國際社會,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並宣稱疫情資訊公開透明。中國代表李松說:「大陸通過正常渠道,多次、即時的向台灣地區通報了疫情防控最新的情況。」
中國代表表示,1月3號開始,就定期和WHO相關國家,還有港澳台地區即時主動通報訊息,並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也讓港澳台專家到武漢實地考察。中國甚至宣稱,台灣與WHO溝通渠道暢通,台灣不需要加入WHO。中國代表李松說:「所謂的不讓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根本不存在。這不過是台灣當局圖謀參與世衛大會而編織的謊言和藉口。」
「史瓦帝尼炒作台灣問題」,友邦挺台發言遭打斷
《ETtoday》報導,此外,我國友邦史瓦帝尼和巴拉圭,都在會議上為台灣說話,希望世衛可以確保台灣能夠得到第三方資訊。但就在史瓦帝尼代表發言,提到台灣應一同加入國際防疫時,卻遭到日籍會議主席中谷比呂樹(Hiroki Nakatani)直接打斷説:「您可以停止嗎?」。
打斷史瓦帝尼後,中谷比呂樹也並未依照流程讓以色列發言,而是請中國發表言論。中方代表則表示,「史瓦帝尼的發言明顯炒作台灣問題,純屬屬於政治動機,已經偏離會議主題。」
WHO將台灣疫情納於中國項目下,這次還誤植台灣確診病例
今日中央流行疫情中心記者會時,針對WHO執委會的狀況,陳時中僅表示,支持台灣的國家被打斷發言,外交部跟我們的官員都會持續努力。
此外,陳時中也表示,WHO第14號最新疫情報告,將我國病例數誤植為13例,已經透過「國際衛生條例」(IHR)表達嚴正抗議。
外交部曾表示,目前台灣都是在「國際衛生條例」(IHR)的架構下與WHO建立聯繫管道,但對我方要求提供更多疫情資訊的訴求,WHO均未做具體回應。此外,在各國確診病例的統計上,WHO將我國資訊列在中國項下,造成其他國家的誤解。
法國媒體:中國施壓世衛,希望證明中國不再是第三世界國家
中國的影響力不只在WHO執委會顯現,從武漢疫情爆發以來,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多次讚頌中國的防疫措施,也引發不少討論。
1月22日,WHO緊急委員會召開會議,當時成員意見分歧,最後世衛秘書長決定暫不宣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隔天再度召開會議,仍然維持原議,引起譁然。
《中央社》報導,根據法國《世界報》29日發布的文章,當時WHO之所以沒有將這波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因為中國施壓阻止。
1月22日,WHO依據「國際衛生條例」組成緊急委員會,集合15名委員和以及6名專家顧問,此外,譚德塞也邀請了最受疫情影響的4個國家的大使參與緊急委員會,包括中國、泰國、南韓及日本。兩個消息來源告訴《世界報》記者,就是在這個場合,中國代表似乎向委員會及譚德塞施壓,聲稱「宣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不可能的」。
一名熟悉內情人士分析:「這並不是說中國當局把疫情嚴重性輕描淡寫,重點在於證明中國擁有獨自管理公衛危機的能力,這是與當年SARS疫情爆發時最大的相異處之一,這次,是中國人在隔離病毒,在排出基因組序列,並在國際期刊中分享、公布。」這名人士表示,從中國官方通報也可以發現,中國當局調整了外交方向,遵從一個新的訊息:中國不再是第三世界國家。
WHO若宣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可能導致人員、貨物和運輸遭受限制,中國及其盟友都不會樂見。而譚德塞的選擇也是想找到與中國的妥協方案,因為當時他希望正式訪問中國。
世衛代表團已於1月27日、28日前往中國訪問。不過《中央社》報導,譚德塞1月28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時表示,仍然盛讚「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還說疫情發生後,中國在「創紀錄」的短時間內分離出病毒株,並將病毒基因序列分享給WHO與其他國家。
1月30日,世衛才終於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當時譚德塞也說「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中國之外的任何死亡病例,對此我們都應心存感激」,且呼籲各國,沒必要為遏止疫情傳播,對中國限制國際旅遊與貿易。
《法廣》報導,譚德塞28日結束北京行程後,獲中國當局允諾,可派國際專家小組前往調查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賈撒列維克3日表示,由世衛領導的國際專家小組最快本週就會去中國調查疫情。
《中央社》報導,針對譚德塞的親中舉止,民眾Osuka Yip近日在請願網站Change.org發起連署,表示WHO秘書長譚德塞低估這種病毒,要求他下台,請願書也說世衛不應排除台灣。這份連署上線3天內就突破原定門檻20萬人連署。截至台灣時間4日下午1:30,已經有超過23萬人連署。不過這個連署只能累積聲量,連署成功對世衛並無約束力。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2-04 當「口罩」變成中華民國的身分證與通行證,我被迫加入搶購的行列
- 2020-02-04 過去14天去過中國的外籍人士2/7起「限制入境」,外國人在台灣口罩怎麼買?
- 2020-02-04 友邦在WHO為台灣發言被打斷,WHO還「誤植」台灣確診數字
- 2020-02-04 國民黨提防疫配套:家長請假「補貼六成薪」,編列「防疫特別預算」500億
- 2020-02-04 武漢包機共247名國人抵台,5人送醫,其他民眾分三處隔離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