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社群媒體的假消息如何讓社會分崩離析?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社群媒體的假消息如何讓社會分崩離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祖克柏的發言反映出一個事實:我們察覺問題所在,並承認社群媒體需要規範,不代表我們知道社群媒體需要什麼樣的規範。

文: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卡洛.安.布朗(Carol Ann Browne)

社群媒體:假消息如何讓社會分崩離析?

波羅的海國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中心的一家博物館內,有對年輕男女雙手伸張,眼神對望,並且不停旋轉著,它們站在巨型翹翹板上,翹翹板在小小的支點上緩慢旋轉,旋轉的同時,這對男女努力保持平衡,也互相幫助對方保持平衡。這座奇特的雕像雖然古怪,但是目的在於表達一則非常嚴肅的訊息。這座雕像象徵全世界自由社會現在面臨的脆弱平衡:在社群媒體時代保護民主,防止社群媒體帶來的自由造成人民分裂。

這家博物館訴說著愛沙尼亞這個國家的百年掙扎奮鬥史,從贏得主權、失去主權,到重新贏得主權,這座旋轉雕像便是故事的最終章,同時也象徵今日民主社會面臨的科技挑戰。語音導覽說道:「愛沙尼亞的自由化並非一夕之間就達成,我們直到今日都仍在尋求自由,時時刻刻都在追尋自由。」

華巴姆占領與自由博物館(Vabamu Museum of Occupations and Freedom)高兩層樓,坐落在塔林的中古世紀城鎮中心,該城鎮中心於十三世紀建成,有城牆保護,城內古色古香的樓房蓋過低矮的小博物館,博物館則以玻璃與鋼材為建築材料,與四周古城形成強烈對比。該博物館象徵著愛沙尼亞的新時代,落地玻璃窗將北方的陽光引入這座當代建築物內部,照亮室內的現代舞台,舞台則講述著愛沙尼亞先後受到俄羅斯、納粹德國及蘇聯占領的歷史,這是一則則錯綜複雜,充滿憂患與哀愁的歷史篇章。然而,除了展示苦難、壓迫與謀殺外,這家博物館還迴盪著全世界人們渴望自由的聲音。最重要的是,這家博物館的展出探討自由與責任之間一直存在的拉扯關係,並由那對旋轉人像完美體現。

資訊光譜兩端代表的自由與壓迫對立

我們於二○一八年秋天造訪愛沙尼亞,當時美國國會正在全力調查推特與臉書上的假消息散布行動。此時全世界已發覺這項新挑戰,並且正在探討各種問題。這些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我們沒有及早發現?

我們在週六上午造訪華巴姆博物館時,便得到其中一個解答。這家博物館創辦人是一位移民到美國的愛沙尼亞人,名叫奧嘉.基斯勒-里索(Olga Kistler-Ritso)。一九二○年,俄羅斯帝國才剛剛崩解,里索出生於烏克蘭基輔,並在一連串專制政權底下長大。青少年時期,她與哥哥逃離烏克蘭的動亂與饑荒,向北移民到愛沙尼亞。二戰末期,蘇聯紅軍準備將愛沙尼亞這個小國重新納入版圖,年輕的里索跟著撤退的德軍一起逃離,搭上離開愛沙尼亞的最後一班船。

一九四九年,里索來到美國,最終與丈夫定居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德,距離今日微軟企業總部只要數分鐘的車程。

雖然里索餘生都住在美國,但她仍時時惦記著愛沙尼亞,持續密切關注遭到蘇聯占領的童年家鄉。一九九一年,局勢發生改變,遭到占領五十多年後,愛沙尼亞終於掙脫俄羅斯的控制,成為獨立國家,開始建構自己的未來。

里索想為愛沙尼亞的民主事業做出貢獻,因此捐出畢生積蓄,建立一座博物館,紀念一些她認為世界不該遺忘也不該重蹈覆轍的重要故事。博物館贊助人倫納特.梅里(Lennart Meri)於二○○三年博物館開幕時表示,這棟建築不只是一座博物館,「這是一個自由之家,隨時提醒我們自由及其對立面極權間的界線是多麼模糊而敏感。」

每年有超過五萬名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造訪華巴姆博物館,聽它訴說愛沙尼亞從占領邁向自由的旅程,以及科技如何化為武器。

在網路的協助下,愛沙尼亞擺脫共產主義的陰影,轉型為生氣勃勃的民主國家,並自稱「數位民主」(e-democracy),日後Skype 便在此誕生。然而在二○○七年,昔日占領愛沙尼亞的俄羅斯襲擊該國的數位軟肋,暴露出民主制度與生俱來的弱點,顯示網路既能做為自由的基石,亦能讓自由變得脆弱。

那年春天,愛沙尼亞遭受全球史上第一起國家層級的對外網路攻擊。攻擊者使用阻斷服務(Denial of Service, DOS)攻擊對愛沙尼亞進行數位圍攻,癱瘓該國大部分的網路,許多攸關政府服務與經濟活動的網站都遭受攻擊。全世界都懷疑是俄羅斯所為。

「如果聽見狗吠,就代表有狗。」愛沙尼亞前外交部長瑪莉娜.卡尤蘭德(Marina Kaljurand)與我們在塔林共進午餐時,表示:「但我們的情況是什麼呢?是有一隻熊!」卡尤蘭德一定很清楚這一點,攻擊發生時,她正是愛沙尼亞駐俄羅斯大使。

二○○七年的攻擊事件,資安界開始關注這個有著一百三十萬人口的國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因此在塔林附近建設合作網路防禦卓越中心(Cooperative Cyber Defense Center of Excellence)。愛沙尼亞活在俄羅斯威脅的陰影下,因此該國及其領導人必須注重的不只是戰爭與和平,還有自由與壓迫。自由與壓迫正是今日資訊科技的兩個對立端。

里索建立的博物館展現科技與社會之間的衝突,很少有地方能將此衝突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人民若是受到壓迫,就會產生共同渴望,團結一致追求自由,但是一旦自由了,原有的凝聚力便會消逝。鐵幕瓦解後,愛沙尼亞人親身體會到,自由也有自由的挑戰,而且這些挑戰有時會讓人應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