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同族群的不同史觀如何彌合:借鏡新加坡的兼容並包,台灣可以更好

不同族群的不同史觀如何彌合:借鏡新加坡的兼容並包,台灣可以更好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藍綠支持者面對分歧的二戰史觀,可效法新加坡海濱公園的方式,採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並包態度。既肯定抗戰國軍的英勇,但是也同情台籍日軍的遭遇,或許能化解藍綠陣營的矛盾。

台灣到底該站在誰的立場看二戰?這個問題從解嚴以來,就一直是除了統獨之外,台灣最難給出答案的國族認同問題。雖然台灣在法統上延續的是二戰時獲得同盟國承認,帶領中華民國抵禦日本侵略的重慶國民政府,但是這塊土地上卻有大量居民是台籍日軍的後代。由於並非每一位台籍日本兵的後代,都能接受自己是戰勝國中華民國的子民,這個問題也被與今天的藍綠鬥爭綑綁到了一起。

似乎支持泛藍陣營,主張兩岸交流的人就一定認同中華民國史觀。而支持綠營又主張台獨的,則一定是從日本帝國的角度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歷史是不能那麼簡單用「二分法」去分類的,因為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灣的外省老兵,同樣可能二戰時為滿洲國或汪精衛政權效力,不見得通通都是抗日的。戰時加入日軍的台灣人,光復後轉而效忠國軍的也是所在多有。

參加過抗戰的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可能有一個票投蔡英文的女兒。台籍日本海軍志願兵的孫子,也可能是天天在網路上宣揚「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新黨青年軍。筆者就曾經在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的活動上,看到二戰時隨日軍到廣州服務,並於抗戰勝利後下嫁國軍軍官的本省籍女護士。真實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得更為複雜,更何況我們還沒把紅色的中共抗戰史觀涵蓋在內。

這樣看來,台灣究竟該把自己當同盟國還是軸心國,似乎一時之間找不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連續三年造訪過新加坡以後,筆者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困境其實沒有新加坡來得複雜。本省人和外省人終究都是漢人,但新加坡的人口確是由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等三大族群組成,且每一個族群在二戰中都有不同遭遇。華人出身的李光耀父子,是用了哪些手段把他們團結起來的?

想瞭解這個問題的讀者,無論您支持的是藍色還是綠色,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筆者都建議您造訪新加坡市中心的海濱公園(Esplanade Park)。公園裡豎立的四座紀念碑,不只簡單扼要的介紹了新加坡過去100年的歷史,還能幫助你瞭解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兼容並包的容納不同族群的二戰史觀,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civilianwarmemorial
Photo Credit:許劍虹

堅定追隨同盟國史觀

新加坡曾經為英國統治,李光耀本身在二戰時服務於日本陸軍報導部,並且是「亞洲價值觀」的信奉者。如果將李光耀置於擅長「二分法」的台灣政治環境裡,那麼他就應該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反英人士。然而李光耀不只畢業自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作風談吐還像極了英國紳士。英文比中文還要好的他,被視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親英的政治家。

李光耀尤其在面對二戰歷史時,態度是絕對不敢含糊的,大方向上一律追隨同盟國史觀。何以當過日軍情報人員的李光耀,要選擇親近他在「大東亞聖戰」時的敵人呢?或許李光耀沒有那麼喜歡英國、美國以及蔣中正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但是他比東南亞任何政治人物都知道戰後世界的遊戲規則,尤其是東亞的遊戲規則是由同盟國制定的。

甚至直到冷戰結束後的今天,由於中共、北韓、越南與寮國等社會主義政權尚未垮台的原因,亞洲國家都還沒有擺脫英美蘇三國在1945年2月打造的「雅爾達體系」。新加坡是「五國聯防」的成員,與英國、澳洲、紐西蘭與馬來西亞等大英國協成員維持緊密的軍事同盟關係。美國與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同樣是新加坡密切的軍事盟友。

現實考量下,新加坡不可能從戰敗的日本,而必須要從戰勝的英國角度去看待二戰的歷史。即便絕大多數的新加坡子民,並沒有真的在二戰時拿起武器對抗日本。所以在海濱公園裡,成立日期最早且面積最大的紀念碑是以紀年大英國協陣亡將士為宗旨的陣亡紀念碑(Cenotaph)。興建於1922年的陣亡紀念碑,最早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將士所設置。

要等到日本戰敗投降後,負責接收新加坡的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勳爵,才下令在陣亡紀念碑背面寫下追悼英國二戰陣亡將士的碑文。陣亡將士紀念碑被賦予的使命,就是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死在米字旗下的帝國英靈。這個紀念碑是英國殖民新加坡的象徵,卻沒有在新加坡獨立後被搗毀,而是將殖民時代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延續到今天。

站在新加坡的角度思考,今日的新加坡軍隊終究是由過去扼守馬來半島的英軍演變而來。且為數不少的印度裔與馬來裔都在二戰時為英軍效力,讓李光耀不得不從追求族群團結的目標去拉攏他們。更何況這座紀念碑的存在,還增加了英國、澳洲、紐西蘭與加拿大等大英國協會員國國民造訪新加坡,紀念他們先祖的機會,還能大幅促進國家的外交與經濟。

DSC_2907
Photo Credit:許劍虹
濱海公園內的陣亡紀念碑

打造新加坡的抗日烈士

二戰時尚未獨立的新加坡,不可能有屬於自己的抗日英雄,只能把英國或者中國的英雄「拿來」當成自己的。新加坡以華人占多數,所以不能沒有華人的抗日英雄。馬來半島的抗日主力雖然是華人,但是卻以信仰共產主義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為中流砥柱。然而馬來亞共產黨卻是李光耀戰後從政時的首要敵人,新加坡政府沒有任何可能把他們視為國家英雄看待。

DSC_0701
Photo Credit:許劍虹提供
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中華民國陸軍少將的林謀盛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只有效忠國民政府或具備中國國民黨黨籍的星馬華僑能符合李光耀打造戰後新加坡國族認同的資格。而且這樣的烈士,最好還是能得到英美等盟國的公認。1909年出生於新加坡,與大多數台灣人一樣祖籍福建泉州的林謀盛少將,就成為了唯一符合此資格的新加坡國家英烈。問題是,林謀盛又是哪一個國家封的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