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只稱讚「結果」,會帶來與期待完全相反的成效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只稱讚「結果」,會帶來與期待完全相反的成效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們為了獲得大人們的讚美,會說謊、騙朋友,或是造成朋友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知道只看結果,只要結果好就會獲得稱讚這個事實。

授課也是一樣,授課評價好當然是再好不過,不過最重要的是是否充分準備,授課內容是否有全力完成。

我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依然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若我盡力而為,全心全意的對待妻子與兩個兒子的話,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這樣的成果不是我一個人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要跟他人相比或是比他人運氣好,可是過程不一樣,只要我盡心盡力就夠了。若要問我重視結果與重視過程的人中,誰會表現的更好,我一定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從這一方面看來,若想要在稱讚對方時,讓對方表現越好的話,稱讚過程會比稱讚結果好,若要稱讚過程而非稱讚結果的話,就要更關心對方,因為結果容易看到,但過程卻不是這樣。結果可以馬上確認,但過程需要持久的觀察。下列比較圖(見下圖)可以看出何謂稱讚成果,何謂稱讚過程。

稱讚結果是期待優異,稱讚過程是期待盡全力。若說稱讚結果是對於卓越能力的稱讚,那稱讚過程就是對於人人都能做到的能力的稱讚;稱讚結果是需要與他人比較,而稱讚過程則是要與自己比較;稱讚結果會在意他人的視線與評價,而稱讚過程則會是依據個人基準;稱讚結果若是為了操縱對方的話,稱讚過程則是為了讓對方更幸福。

職場上有許多不得不比較評價的地方,所以必須拿出成果;在學校也是,老師管理學生、誘導學生拿出好成績,所以職場上有成果評鑑制度、學校老師有稱讚貼紙。不過,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夠稱讚過程、認同過程,而不稱讚結果的話,會如何?有人關注到自己就算失誤與失敗,也能夠盡力完成的話,任何人都會被感動,當然會更盡心盡力,成果也會更好。

相關書摘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給孩子不適當的稱讚,反而毀了他的內在動機

書籍介紹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大是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姜賢植
譯者:陳聖薇

孩子不讀書,你光碎唸沒用的,用心理學的10分鐘「後設認知」,他自動自發。此時最能幫助你的,就是能幫助你處理好「關係」的心理學,因為你不想──大力稱讚對方反而讓對方認定你現實、關心對方卻總是被嫌囉嗦造成關係結凍、明明很愛,每次講沒幾句話就開始吵架、硬要我正向看待一切,連我都覺得自己很假、不想老是感到寂寞孤單、不再逃避上臺、逃避社交……。

作者姜賢植是韓國高麗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碩士,也是暢銷書作家。他認為,與人相處,我們應先關注對方情緒,而不是雙方的關係,例如,我是她媽媽、你是我丈夫、他是我的主管或老闆,所以我應該怎樣……他應該怎樣……。

如果我們能夠把情緒放於這些角色之上,彼此關係就會馬上改善。這就是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你需要的和解、化解與解惑之書。

正書封_大是文化DS0034《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
Photo Credit: 大是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