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假消息瘋傳,需要科學思維保持頭腦清醒

疫情假消息瘋傳,需要科學思維保持頭腦清醒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下假新聞滿天飛,科學思維對於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問題十分重要。

香港人這八個月以來過得真不容易,極端無能的香港政府一次又一次將香港人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武漢肺炎更讓香港人見識港府反應之慢,陷入嚴重的「口罩荒」。這半年來香港社會極度動盪,每天在社交媒體都看到很多被瘋傳的貼文及消息,在這種混亂的時期,我們更加必需保持頭腦清醒,要用更多的腦能量去辨別是非黑白。

很多學科訓練的其實都不是一些很「硬性」的專科技能,更多學科訓練的是一些「軟性」的思維方法。心理學其實就是這樣的一門學科,讀一個心理學學士學位,你基本上不能學到很多技能(其實這樣很不好),也不能成為任何種類的心理學家。作為一門關於人類行為及大腦的科學,我們很著重灌輸學生一套能應用於人生所有層面的思維方法,那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科學思維(scientific reasoning)。

科學思維對於幫助我們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十分十分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何種問題呢?許多問題都能夠透過科學思維方法解決,因為科學思維本來就是用來以科學方法解決研究問題的思維方法。

科學思維就像一個循環,第一步是由一個讓你感興趣的問題(questions/problems)開始,然後你不是立刻就去查找原因及答案,因為立刻就去Google答案的話其實浪費了很多自我思考的機會。面對問題,你必需先自己擁有及產生自己的答案及理論(theories),在這個階段,用於解釋那個你感興趣的問題的理論是純粹主觀(subjective)及不具科學意義的;在這個時候你要做甚麼去讓你的理論變得可信呢?那就是尋找證據,在科學研究上,這些證據就是透過嚴謹實驗程序所獲得的數據(data),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做科學研究。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雖然你並不會做一個實驗去收集數據,但為了讓自己解決問題瞭解問題的方式更為科學,大家有了自己的理論時,也必需從可靠的書籍及資訊來源尋找證據,然後不斷將證據和自己的理論作對比,不然的話所有你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及理論都只會流於主觀。

我就舉一個日常例子再解說一下:假設你現在感興趣的問題是「沒有口罩該如何減少染上疫症的機會?」你的理論是「把口罩放進蒸爐裡高溫蒸一蒸再重用」,如何讓自己的理論變得科學化呢?這絕不能從網上看幾條影片就當作是可靠的證據,來自網上的證據其實大多是人云亦云的東西。你要從可靠的知識來源尋找證據哦。不過這個例子舉得實在太極端,一般正常的人面對這個問題應該都不會產生這種蠢得要命的「理論」。很多瘋傳的WhatsApp錄音也不是真的,即使語氣有多誠懇,即使說了很多句「第一手消息,很可靠」,假的東西都不會變真。

科學思維在於你首先為問題設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解答及理論,然後你必需不斷尋找可靠的證據去檢驗你的理論,若然證據和你的理論相違背,那麼你必需勇於承認你的理論的不足,不斷修正,直至你的理論和證據相符,所謂真理,就是這樣尋找出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並不會花如此多的時間及心力去找尋真理,這是人類的劣質本性。

追尋夢想的路途其實和解決難題一樣,面向著終極目標,我們有一條長長的路要過,路上面有許多難關及挑戰,在走這條路時,我們必需時刻收集讓我們成功的證據,讓自己知道甚麼方法有效,甚麼方法無效,這些證據能不斷修正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的行為更適合追求自己的夢想。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