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燈會走向藝術化、具在地特色之路線,最成功莫過於古都台南

台灣燈會走向藝術化、具在地特色之路線,最成功莫過於古都台南
Photo Credit: 月津港燈節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起,交通部長林佳龍提出「臺灣燈會2.0」的概念,藉由藝術與設計翻轉過往公部門活動的美學品味。本文將聚焦於臺南,從活動緣起、策展方法與藝術部署上等面向上進行比較討論,讓觀眾除了看熱鬧外,也能進一步了解活動背後的方法。

由中央交通部觀光局官辦的台灣燈會已來到第31屆,從1990年起作為國家級文化活動,結合各方資源以「民俗文化根、傳統國際化」作為目標,今年起,交通部長林佳龍提出「台灣燈會2.0」的概念,藉由藝術與設計翻轉過往公部門活動的美學品味。而這樣的改革方向其實取經於近年來 各縣市的自辦燈會,相對於台灣燈會的大規模型態與成本耗資,這些燈會更走向藝術化、具在地特色之路線,最成功莫過於古都台南。

2G4A0697
Photo Credit: 月津港燈節提供

今年台南除了有來到第十屆、位於鹽水的「月津港燈節」、第八屆由市區普濟殿主辦的「府城普濟燈會」,還有首屆舉行卻已創造口碑效應的「2019龍崎光節-空山祭」,本文將從活動緣起、策展方法與藝術部署上等面向上進行比較討論,讓觀眾除了看熱鬧外,也能進一步了解活動背後的方法。

05寧靜‧秘境(2)-辛綺_jpg_
Photo Credit: 龍崎光節 - 空山祭提供

月津港燈節十年有成,在2019年年底台南市文化局特別在鹽水小鎮裡的月津文史工作室與月津故事館內成立月之美術館,此次搭配燈節特別以文件展方式回顧了十年的活動精華。重回到開辦首屆的2010年,當時因應「月津風華再現計畫」的整建工程完工,由在地藝術團隊「禹禹藝術工作室」推動,於元宵期間發起藝術燈展,與當地傳統蜂炮相互呼應,當時以藝術介入社區方式注入創意元素。

2012年縣市整併後,由台南市政府承攬主辦、台南在地文創團隊—都市藝術工作室執行,延續著藝術燈展形式,邀集策展人選定藝術家為當地量身打造光藝術作品。能發現公部門介入所舉行的燈會不是反客為主,而是透過外部專業的文創團隊,集結在地文史與藝文工作者的能量,讓鹽水既有的豐厚歷史與傳統文化再活化,月津港燈會成為鹽水鎮在元宵節時,除了蜂炮外的第二盛事。

月津港燈會採漸進式從在地走向國際,一開始以台灣藝術家為主,近年開始進行日本藝術交流,以及國際大型藝術作品的亮點選件。除此之外在展場與展品配置上也已成熟與固定,以水域劃分為藝術家作品與學生徵件展區,依河道點狀放置,但多年來看展時常覺得作品與作品間的連貫性不夠,而無法達到面的效果。這個部分反而在巷弄燈區較有發展,展出空間從河道擴及到整座城鎮,美感落實在當地,因此能發現每一年重回鹽水,能看見藝術設計已經潛移默化在這座小鎮,創造出獨特的月津美學。

2G4A0404
Photo Credit: 月津港燈節提供
日本藝術家千田泰廣的〈崩世光景〉

用藝術進行村落景觀更新、用節慶活動凝聚地方感,在龍崎空山祭仍能看見相關的策展方法,包括展品由藝術家帶領當地民眾共同創作。另一個更積極的目標是要用藝術活動讓龍崎這個長期人口流失的行政區重新找回自信與認同,這也可以視為日本大地藝術祭方法與台灣燈節結合的新案例。

龍崎燈節本屆展場選在虎形山公園,平時為市民休閒使用的登山步道,到了晚間化身成一座被燈光佈滿、充滿生命力的山丘,藉以動畫藝術家朱為麟為此活動所創作的《空空的山》動畫作品作為整個活動的核心,不僅點示出主題「空山」外在與內在的含義,也透過當中作為嚮導的主角—光蟲進一步實體化到展場中,以當地產製的竹片製成光蟲燈籠,提供給觀眾提燈環山,並以單一一條觀展路線進行規劃,讓動畫文本連結到展場中的各個光影作品,創造出具有故事性與沈浸式的情境體驗,這與過去台灣燈節的觀展經驗相當不同。

作為第一屆地方燈節,空山祭不管在策展方法與技術層面上又為台灣燈會做了新的突破,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展出地點的虎形山公園其實與龍崎週邊的連結有限,要如何讓觀眾不只是過客的停留創造出週邊效應,這個部分也能將虎形山無法承載過多人潮的問題一併考量。延續環境乘載的反思,在夜晚裡自然生態反而被隱沒在背後,未來如何使觀眾能見光又見林,以及也將大地藝術祭中的「里山」精神深化,都是未來值得期待的。

此次空山祭也整合了龍崎文衡殿的贊助與場地協力,在市區的「府城普濟殿燈會」則更以廟宇作為燈節在精神與場地的中心,由普濟管理委員會與普濟文化研究協會共同主辦,串聯起海安路與國華街商圈與巷弄,以振興廟埕文化為號召,當中延續著幾項燈節傳統,包括親子參與手繪千顆花燈、將傳統民藝節慶化、邀請新銳藝術家設計生肖主燈,以及在花燈展示上以「數大便是美」創造出奇觀,達成社群平台的宣傳效應。

07共生-辛綺(2)
Photo Credit: 龍崎光節 - 空山祭提供
〈共生〉—辛綺

台南三個燈節齊發,又再度為這個文化古帶來可觀的觀光人潮,除了觀光效益也培養了許多在地的藝術工作者與策展團隊,燈節也可說是台灣美感教育的重要培力基地,透過藝術紮根讓在地的能量邁向國際,在官辦台灣燈會轉型之際,也期待明年台南燈會有更多可能性發生。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