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是時候搶進場買生技、醫療股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類波動較大的投資標的,適合「放長線、釣大魚」。透過中、長期的定期投資壓低波動風險。
文:蔣竣植
由於肺炎疫情的擴散,許多人開始從股市中尋找醫療相關題材的股票、基金,希望能藉此事件而獲利,也就是賺到所謂的「災難財」。我們來設想兩種可能狀況:
- 若此事件在短時間內就獲得控制,你手上的標的是否來得及跟著退場?
- 若疫情無法有效控制,持續擴大,導致影響整體投資市場(大盤),你所挑選的標的能否挺得住,持續一枝獨秀?
短線獲利不如長線穩穩賺
若時局的變化如此快速,是否改由「放長線、釣大魚」的模式來投資會比較好?避免落得傷財、傷心又傷身,那可能就划不來了。
提到生技醫療的相關標的,若是考慮投資ETF,市場上有名的就是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簡稱NBI)。該指數開始於1993年的11月01日(初始值為200),為那斯達克上市公司中生物技術及藥品類股價加權所得的指數。你可透過複委託申購ETF、或是在證券市場上有類似的標的(群益NBI生技(00678))。
不過或許還有不少人對ETF感到陌生,但在投資上卻希望能有「跟隨大盤」的想法。因此,本文透過一般民眾較容易入手的基金,並尋找「類ETF」的標的與大家分享。
今天所要討論的基金,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生技領航基金(美元),其成立於2000年4月,而追蹤的指標指數就是NBI,其投資比例如表一所示,高達7成5的比重集中於生物科技,近1成於藥物,而投資絕大多數集中在美國的相關企業股票。

從下方圖一的歷史走勢比較圖(近十年),可看出其走勢與NBI的相似度頗高,不過同時明顯發現到此類的標的波動不小。最近因著疫情有機會挑戰前一波的相對高點,建議適合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來投資。因此若對生技醫療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可藉此檔基金來參與類似指數型的投資。

生技醫療每季都可能有好的表現,並非獨厚第四季
年輕剛開始學習投資時,常跑銀行詢問理專有關基金投資的建議,印象中理專曾提到每年的第四季有許多生技醫療相關的研討會、發表會等,會受到較多人的關注,因此相關投資標的較容易有上漲的空間。但,這是真的嗎?
為了求證上述是否為真,調了2010~2020年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生技領航基金(美元)的歷史淨值,共10年120個月的資料,再將每個季度的漲幅做比較,挑出每年漲幅較高的2個季度。圖一的紅色表示各年度漲幅較大的2個季度,表一的統計數據顯示漲幅較大的季度其實還蠻平均的,並非只有第四季特別會漲,因此這部分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


從圖二的歷史走勢,可看到2015年曾有近40%的大幅回檔,這是由於當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總統候選人抨擊高藥價政策的緣故。短短一句話卻對此產業有那麼大的殺傷力,由此可見生技醫療產業的投資標的,漲跌的外在因素其實不少,要抓到短線的趨勢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災難財」是否真的那麼好賺?
就目前已擴及全球的新型肺炎來說,生技醫療相關投資標的有好表現的同時,各國的股市卻是呈現下跌的走勢。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疾病影響的是人,而人會影響勞動力,勞動力就會影響到經濟,在預期心理的影響之下,股市大多也就呈現下跌的樣態。
問題來了,我是該追逐目前上漲的生技醫療產業,還是逢低承接下跌的各國股市大盤呢?接著再想,未來的某一天當疫情被控制住了,手上的生技醫療產業標的是否來的及出脫,而各國的股市大盤是否又已經漲了一段呢?
買賣時點永遠是投資大眾所苦惱的。若將本次的疫情對股市的影響視為一個「事件」,其實在投資的過程中本來就不定期會發生許多「事件」,讓你手中的投資工具上下震盪加劇。相信很難有人能準確判斷每次「事件」對產業或是大盤的影響及買賣時點。因此,操作策略就成了是否能獲利的關鍵。
在文章上半段建議這類波動較大的投資標的,適合「放長線、釣大魚」。透過中、長期的定期投資壓低波動風險。我們一樣透過「定期定額」、「定期定值」來比較績效差異。
模擬條件:
- 定期定額:5000元/月
- 定期定值:每3個月調整一次
從表二可發現,其實定期定值法在連續投資6年的獲利績效表現,較定期定額法來的佳。這要拜2015年大幅回檔所賜,因為只要遇到淨值價格回檔,定期定值法就有加碼的機會,也就同步增加未來的獲利及壓低平均投資價格。
而連續投資9、12年,定期定值法的表現之所以不若定期定額法,是由於年期拉長,且此標的在投資長年期的初始位於相對低基期(低價),因此定期定額法只進不出與定期定值法有加減碼的差異之下,獲利的表現就會有所差異。
不過再次強調,定期定值法的獲利可是「落袋金額」,定期定額法的獲利只是「帳上價值」,就安全性上還是有所差別。

若是從投資「抗跌性」來比較的話,定期定值法所能壓低平均價格的效益,遠比定期定額法來的好。這也是由於在下跌時會加碼投資的緣故,因此隨著年期的拉長,投資平均淨值的差異會逐漸拉大。

既然災難財不是那麼好賺,不如找出自己的投資規律,舞出屬於自己的投資節奏,讓每次的事件成為投資時的跳板吧。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錯過黃金大行情,不如研究一下專家認為「遠遠被低估」的白銀4月前
-
「天國一輝」暴漲暴跌,台灣生技股的多頭行情走完了嗎?6月前
-
一場勝率只有17.8%的賭局,投資「主動式基金」前請三思6月前
-
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如何選擇比較有利?6月前
-
疫情肆虐、油價墜落,誰是「全球大殺盤」下的台股不敗防線?10月前
-
傾全力救華為!美議員爆:中國拿十億個口罩跟法國換5G訂單10月前
-
全球股災進行式,「錢進房地產」真的最安全嗎?10月前
-
張忠謀:武漢肺炎將永遠改變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10月前
-
國民黨團對中火「地方自治」的論點,有太多荒謬的地方11月前
-
謝金河:除了台積電,我們需要更多國家隊11月前
-
有線電視三強爭霸,「戲中戲」比檯面上的股權轉移更有看頭11月前
-
武漢肺炎「租賃契約」法規:生意不好繳不出房租,可以終止契約嗎?11月前
-
傳統產業加速洗牌,等著在肺炎疫情過後「續命中國」11月前
-
武漢肺炎「工程契約」法規:建材漲價又無法進口,營造廠該如何因應?11月前
-
受武漢肺炎影響的東南亞:經濟受到最多衝擊的可能是哪個國家?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