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背後,一生奉獻清潔的「家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口罩背後,是誰在替我們日復一日維持公共廁所的清潔?而這份工作,又會讓我們看見怎樣的社會及公德心?
公共廁所,是一個髒了要清、清完還是會髒的地方。清潔人員清潔公廁是個永不止息的工作,就如同卡繆(Albert Camus)《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薛西弗斯不停地推著一塊巨石上山一樣。
每當我們與這些清潔人員擦身而過時,他們多半戴著口罩。而口罩背後,我們似乎不曾注意過是誰在替我們日復一日維持公共廁所的清潔,而這份工作又會讓我們看見怎樣的社會和公德心?
奉獻青春50載 堅持做好這份工作
臺北市公廁隊的明華姐工作年資49年,是各清潔隊中數一數二待最久的。從年輕一路做到即將退休,起初就是因為爸爸幫她找了這份在清潔隊的工作。當年明華姐的爸爸還下重話囑咐她:「好不容易幫妳找到這份好工作,可以支持家裡的經濟,千萬不能辭職,不然我就要斷絕關係。」明華姐剛進來清潔隊時,還是個16歲的青春美少女。看著明華姐拿出相簿,展示十幾、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歲的她,明華姐回憶當年笑著說當時流行什麼造型、拍照都要怎樣。
隨後,明華姐帶我們到她負責的公共廁所之一:五分埔公廁。民國六十年代,許多民眾家中還沒有廁所,政府因而興建公廁,讓民眾有需要時可以往公廁去上廁所,在五分埔到現在仍然可見這個歷史痕跡。廁所可以舊一點,但還是要乾乾淨淨。在明華姐手腳俐落地拖拭髒污後,我們發現廁所內乾爽清潔、而且沒有異味。問了正好經過的店家,水果店的老闆娘說明華姐打掃過真的變得很乾淨,另一位賣刈包的老闆也一樣表示贊同。
看盡社會百態 一聲謝謝就很窩心
清理後,會髒;再清理,會再髒;再髒,再清理。
每個人的公德心程度都不同,時常明華姐才剛掃完一間、清完下一間再回來,前一間的廁所又髒了。在這樣的環境工作,清潔人員也在社會的第一線看盡社會冷暖,像是衛生紙一補就被拿光、洗完手把水甩在廁所地面。
「看到民眾這樣,會氣餒、會生氣嗎?」我們問她。
「還是要忍啊...」明華姐反應平淡,不帶情緒地講出積累數十年的這句話。
透過明華姐的故事,我們看見一位自少女做到即將退休的清潔隊大姐,歷經四、五十年,磨成一位平靜、看淡的長者。對她而言,簡單的一句話,背後是多少歲歲年年的磨練和堅持。
即便辛苦,明華姐說,有時在打掃時,民眾只要經過跟她說聲謝謝或稱讚很乾淨,就會讓她很高興。
明華姐,辛苦了。謝謝您如同「家後」一生的奉獻。
本文章原文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RE-THINK 重新思考」共同採訪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