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上別陷入兩種極端,武漢台商包機不必淪為「電車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護被困在武漢的國民,並不需要以犧牲居住於本國的國民健康為代價,如果可以充分的掌握所欲撤離對象的資訊並採取相因應防疫措施,兼顧國民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並非想像中的難。
文:張嘉尹(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事實背景
2020年初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除了重創中國之外,也引起全球的恐慌與討論,並在台灣社會引發熱烈與激烈的回應與反應,諸如由政府主導的各種防疫措施,在社會持續進行中的「口罩之亂」、最近發生的搶購衛生紙等等事件。其中一個引起社會各界,不同政黨認同者,甚至醫療系統廣泛討論的,是武漢台商包機返台事件。
當國民在外國發生危難時,國家採取撤僑措施,將國民從險境中救回,原本即是國家對於人民的保護義務,國民在外國發生危難時,有權利返回國家,亦無甚疑義。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武漢封城之後,可以觀察到的是,英美法德日韓各國亦採取撤僑措施,我國政府一開始也宣布採取相同措施,從不同管道與中國政府協商,並準備撤僑事宜。
然而當第一個撤僑航班在2月3日抵達台灣之後,這個原本想當然爾的措施,卻引起各界爭議,原本預計四個班機的撤僑計畫,迄今為止,第二個班次何時返台尚無消息。
爭議緣由
第一波撤僑引起爭議的原因,主要出在搭機返台人員的選擇以及搭乘人員的防疫措施不足,換言之,不但我方檢疫人員未能前往武漢,在乘客搭機前做好起碼的檢疫措施,在航程中,返台人員並未戴口罩或著防護衣,搭機成員中還有一位是武漢肺炎確診患者。
此舉引發社會的恐慌,擔心防疫出現缺口,因而引起諸多爭議,行政院長亦公開表示「下不為例」,提出遵守四點原則才進行下一波撤僑,更有醫療人員發起連署,基於醫療資源有限的理由,支持政府有條件從武漢撤僑的政策。
由於政府原先規劃撤僑的人選判準(弱勢優先、防疫優先)並未被遵守,以致首批回台的人員與原先預期的差距甚大。繼續撤僑或是停止撤僑?似乎成為一個難題。有論者主張從「木馬屠城」的角度詮釋這一個事件,也有論者主張這可能是一個「電車困境」(trolley problem)。
姑且不論「木馬屠城」這一個充滿陰謀論色彩的觀點,有關於武漢撤僑是否會陷入「電車困境」,亦即是否面臨為了拯救一人而犧牲多人的道德困境,是一個易於類比的情境:我們是否為了武漢有待歸國的數百國民健康,必須犧牲台灣2300萬人的幸福?
這樣的類比很容易引起集體的恐慌,將少數人的健康與多數人的健康對立起來,成為一個難解的衝突。尤其是鑒於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的失控與擴散,疫情的嚴重性就讓立場對立的雙方更容易產生衝突。

思考與對策
這種激化式的對立性思考,或許各有其根據,可以將解決問題所必須考慮的面向彰顯出來,然而作為一個具有規範性質的決策問題,從武漢撤僑可以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而是一個條件式的問題。當然,如果必須滿足的條件在現實上不可能滿足,就會成為一個二選一的難題。
在思考上,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第一種是個人權利絕對優先的立場,第二種是集體安全絕對優先的立場,前者就會主張,撤僑是國家對於人民必須履行的保護義務,返台是國民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因此都不容妥協。後者則會主張,基於集體安全或是極其重要的公共利益,為了眾人的健康,為了防止武漢肺炎疫情在台灣的擴散,為了防止台灣醫療資源的耗盡,將他們封鎖或隔離在外才是王道。
二選一可能是規則衝突的模式,相衝突的規則只有一個能勝出,而且是絕對勝出。二選一也可能是原則碰撞的模式,相碰撞的原則並沒有那一個絕對永遠優先,而是必須視情況而定,所謂的視情況而定,就是讓原則勝出的選擇取決於相關的條件,講的白話一點,就是依情況權衡輕重,決定保護那一邊,於是二選一就成一種條件式的選擇。
條件式的選擇還有一種可能,讓原則之間不相碰撞,兩全其美,達成雙贏的結果。稍稍觀察各國的撤僑行動,則可發現在目前的情況下,個人權利的保護與集體安全的保障並非截然對立,只能二選一的問題。從武漢封城迄今,各國的撤僑行動已經進入第二波,無不是在兼顧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情況下進行。如果可以充分的掌握所欲撤離對象的資訊,有權決定撤離人員的優先順位,並採取相因應的防疫措施,包含事前、事中、事後的各種防疫措施,則撤僑一事並無爭議。

因為保護被困在中國的國民,並不需要以犧牲居住於本國的國民健康為代價。目前各國進行的撤僑行動,具體措施容或有所差異,大體上都符合這個模式,但是尚未見聞有為了避免疫情在本國擴散,而拒絕撤僑。當然這種政策決定,不外是基於一種判斷,亦即撤僑不會造成本國疫情的擴散甚至失控。如果撤僑有很大可能會造成疫情在本國失控,則亦可推測,各國政府將會在撤僑一事上更加謹慎,採取更多防護措施。
撤僑與否以及時機條件的政策決定,必須立基於事實認識與價值權衡,為了避免疫情在本國擴散,可以採取的措施相當多,基於台灣與中國之間頻仍的民間交流與政治上的複雜關係,在撤僑一事上,與其他國家所面臨的處境或有不同,但是依目前的情況觀察,保護被困在武漢的國民,並不需要以犧牲居住於本國的國民健康為代價,兼顧國民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並非想像中的難,因此繼續從武漢撤僑回台,即非「電車困境」,並沒有犧牲多數保護少數的問題。
由於疫情在中國持續擴散,確診與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導致目前中國超過八十個城市進行「封閉式管理」,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武漢台胞之外,如果居住或停留於中國其他地區的我國國民,亦想要包機回國,當規模與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壓倒性的超出台灣醫療資源所能處理的範圍時,決策者將面臨更嚴苛的條件來處理撤僑問題,屆時如何因應,才是一個真正的難題。
延伸閱讀
- 武漢肺炎「空氣傳染」?出現屢次篩檢「假陰性」?看專家怎麼解釋
- 寶瓶星號旅客自白:某電視台說我們「將成人球」,船上每個人都知道那是瞎扯
- 武漢肺炎「吹哨人」李文亮過世:「言論自由」成微博熱搜、網友質疑他「不得好死」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