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妻良母失敗記》:這一路上,她周旋在男人間賺錢,在女人間追求愛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問小蘇,結這個婚終究是為了飛到外面世界,自由地去追尋自己的愛情吧?小蘇點點頭,她想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忠於自己的感情跟慾望,才會快樂。」
文:陳玉梅
縱橫酒店四十年,一路追尋真愛——小蘇
小蘇(六十四歲)
回顧過去,小蘇說,自己真的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追求愛情,也是如此。
她二十歲出頭,為了逃離僵化、一成不變的公務員生活,遠嫁汶萊,即使跟要嫁的男人沒有感情,她也無所謂。離婚後回台灣,她又因為跟朋友合夥做生意被跳票入獄(當時還有票據法)。為了賺錢,她進酒店工作,之後也投資多家酒店,結果又被客人倒債。為了負起責任,她赴日賣春還債。
這一路上,她周旋在男人間賺錢,在女人間追求愛情——她是個女同志。小蘇說:「那時沒辦法,只能忍受。我的目的是不要欠錢,我要有錢,有這個目的,我怕什麼?」小蘇不想欠人,不想對不起人,她最怕麻煩人家,尤其最怕給養父母添麻煩。最後,她所愛的那些女人,她都放手讓她們去結婚生子。
如今含淚送別九十五歲心愛的老母親,小蘇又放下了一樁心事。現在她掛心的,就只剩九十一歲的父親,跟五十七歲仍單身的弟弟。
犀利颯爽的堂堂女漢子
「人的一生不過如此。人生下來就是求好死,布袋戲有一句話:『漸漸走入死亡的界線。』哪個人不是一出生就漸漸走入死亡的界線?只是長短而已嘛,還不想開一點?」小蘇六十四歲了,一頭短髮仍濃密黝黑,充滿帥氣。她戴著一副膠框眼鏡,打扮中性。心直口快的她,說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講到布袋戲《雲州大儒俠》裡,藏鏡人每次出場說的第一句話,突然轉成台語,讓人意外一個外省人台語說得這麼好。
這是她在酒店打滾四十年練出來的。她曾是台灣最大酒店幹部裡的三巨頭之一,酒店每個月光靠這三巨頭的營業額就夠了。長年在男人身邊周旋求生,小蘇很了解客人的需求與想法。她的客人有道上兄弟、企業老闆、政治人物跟名流,每次客人上門,她可以很快地掌握客人的需求,安排調度小姐。民國七十七、八年,台灣建築業起飛,股市大漲,酒店進入全盛時期,小蘇業績最好時,一個月就能做到上千萬營業額,賺進上百萬收入。
當時的小蘇作風強勢,講話像機關槍一樣快狠犀利,就跟許多出身眷村的人一樣,很袒護自己人。在酒店正負評價兩極,有人說她像鬼,有人說她像女俠。小蘇說:「會這麼強勢,可能是自己當時有種外省人的優越感,我們三個幹部都是外省人,被稱為外省幫,每個業績都嚇嚇叫。」
雖然曾在酒店呼風喚雨,如今的小蘇早已不見過去的凶悍跟霸氣。她不愛虛華,更不愛自吹自捧。問她當年在酒店職稱掛副董,聽起來很大,到底是什麼樣的職位?她回說:「我們酒店兩層樓,面積八百坪,副董有七、八十個。簡單說,副董就是酒店的業務,帶小姐的叫經理,就是好聽而已,不然叫老鴇?」現在檯面上還有許多政商名流曾是她的客人,但是她也不拿來誇耀。她說:「在酒店,哪個不認識幾個名人啊?但是能說嗎?我在職時,他們需要我,我幫他們保守祕密;離開酒店以後,他們聯絡我,我理他;他們不聯絡我,我也不會說我認識他,這是道德。」
問她為什麼不多賺一點,要急流勇退?她直言:「沒有客人啊!現在小姐也比較自我,不像過去那麼用心招呼客人,都自顧自滑手機,讓客人自己講客人的,這樣的環境,我們看得慣嗎?說實話,也賺不了這麼多了。現在連工友都上酒店。我們不是這一代的人,已經不行了。不該你了,就下來。剛好我媽跌倒,需要人照顧,我就退了。」對於過去的風光,小蘇絲毫不眷戀。
在酒店工作末期,小蘇就開始勤跑寺廟,認真禪修。她很渴望安頓自己,也想好好為父母祈福。她去過佛光山,到過中台禪寺,酒店夜夜笙歌的日子漸漸變成唸經、抄經跟打坐的生活。
她原本是個四十年老菸槍,每天得抽兩包菸才過癮,可是有一天拿起菸正要抽,聞到那菸味卻想吐,她很狐疑,以為是菸臭曝(台語:發霉),改開一包新的,聞了仍令她作嘔,從此她戒了菸。後來禪修班邀她去演講,她跟師姐師兄們分享這段經歷,「我分享都說我酒店出身。那就是我,我要面對。人要面對自己,才會開朗。」小蘇說得凜然颯爽,好像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個女漢子。
童年飽足被捧做掌上明珠
小蘇常說,她有一對太棒的父母,只要她健康、出入平安,從沒要求期望她什麼。小蘇的父親在調查局開車,母親不識字,就靠著父親那份微薄的薪水理家。雖然家庭位在軍公教底層,小蘇從不曾感受到匱乏。父親常從調查局帶回蘋果跟巧克力,小蘇都吃怕了,還常拿去送給眷村鄰居孩子吃。媽媽雖然常去打牌賺點小錢,但是每天傍晚五點一到,一定回家煮飯,從不耽誤他們的生活起居。媽媽是江蘇人,煮了一手江浙好菜,爸爸是山東人,很會做北方麵食,同學們每次都搶著吃小蘇帶的便當,很喜歡到小蘇家吃飯。
從小,父母就很寵愛小蘇。她很皮,又霸道,在眷村,她總是帶頭玩,把金龜子綁起來甩,把瓦片拿下來扳破,玩尪仔標;看哪個孩子不順眼,她糾眾抵制。可是看同學家裡窮,又於心不忍,把媽媽新打的棉被扛去送他。小蘇任性,在家不開心就摔東西,對媽媽大小聲。到小學三年級,她還要媽媽背她上學,背到轉角快到學校,她怕同學看到,才趕緊叫媽媽讓她下來。
回憶童年父母對她的愛,不因她是女孩輕忽她,還有在眷村帶著男孩、女孩玩耍的經驗,小蘇覺得,這段飽足的童年,好像讓她從小就帶著一種氣魄,也開展了她的領導才能,讓她後來得以悠遊穿梭在酒店那個複雜、充滿人性的男女世界裡。
十八歲那一年,小蘇的世界開始變得不太一樣。小蘇高中畢業,到當會計師的大伯家去幫忙。有天她接到一通電話,說是她的小學同學,請她到她家。對方每天打來,但是小蘇怎麼想,都想不起來有這位同學。她找朋友陪著她按著對方給的地址,來到一戶人家。一個伯伯見了她,叫她進去,她就看到一個太太在哭,講她如何因為家裡窮,養不起八個孩子,才將小蘇給了她的養父母。小蘇聽到一半,也開始哭。不久,一個男人進來,朋友說他跟小蘇長得一模一樣,只是他是男的,小蘇是女的,原來他是小蘇的親哥哥。
那時小蘇才想起來,小她八歲的弟弟阿志也是父母當年抱來的。她從沒看過媽媽大肚子,有天媽媽說要去醫院開刀,後來就抱個弟弟回家。「以前我愛發脾氣就發脾氣,愛幹嘛就幹嘛,可是自從知道他們不是我親生父母後,我再也不大聲了,也不亂摔盆摔門了。」小蘇怕養父母傷心,一直沒告訴他們,自己見過親生父母。這個祕密她守了近四十年。八年前,看養父母年邁,弟弟阿志也四十八歲了,小蘇才告訴弟弟這個真相。小蘇說:「我弟一直哭,但他沒有想去找他的親生父母,他覺得父母把他養到這麼大,是不是養父母已經沒有關係了。」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