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靜岡、鳥取和名古屋的都市構造十分相似,卻擁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靜岡、鳥取和名古屋的都市構造十分相似,卻擁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圖為名古屋城|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可能是出於都市的規模,或者是肩負都市發展的人們氣質不同,但我更想把它稱為都市性格。每一個都市的故事都從這些相異之處出發,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而這不僅限於討論社區問題。為了突破某個困境時,一般我們會採取兩種方法:逆轉弱勢,或是加強自己的優勢。一般而言,逆轉弱勢比較容易。因為如果有為現狀所困的人,只要著手改善問題即可。相較之下,要怎麼加強優勢比較困難。因為很容易受到「既然不為現狀所困,不如先去處理更緊急的問題」等質疑,在不容易取得大眾的理解之下,人們往往鮮少採取這樣的方式。

但是在社區營造議題上,我認為必須從強化優勢著手。有耐心讀到這裡的讀者,應該多半能夠認同我的主張。特別是身在社區時,我更深感如此。

當然,這並不是說克服弱點並不重要。只是那是行政單位的課題所在,社區營造在其他層面還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當我們在討論都市的「構想力」、從都市性格中找出社區的未來時,所有正向的評價,將會帶給社區工作者很大的鼓舞。

到此為止的四個章節,主要在討論觀看都市的方式。接下來的兩個章節中,我想帶大家看看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西村幸夫
譯者:廖怡鈞

近40年的街町保存、社區營造與都市計畫經驗,
沉澱粹鍊出與都市共學所得之10項心法。

本書總結著西村幸夫教授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心血經驗。
既是十個接續的心法,也是社區營造的青年世代值得借鏡的一個整合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

之所以特別想寫給年輕朋友,最主要的緣故就是來自於二○一八年三月在東京大學的退休演講。雖然我不很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在這場演說中,我決意將我從都市身上一路所學分享給年輕學子。

研究生涯最初的階段,我跟其他多數初出茅廬的研究者一樣,對自己從事的研究沒什麼自信。對我而言再重要的問題意識,一旦放在這個社會上,會不會只是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而今回想,畢竟當時實際經驗不足,會缺乏自信也是無可厚非。

日後親身前往各種大小都市,有機會與在地前輩接觸,日夜與都市空間搏鬥的過程中,才發現所有的自我懷疑一一都轉變為確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回首過往,我想是因為都市無形中教了我許許多多的道理。

把這些基本態度交棒給下個世代,我相信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也是我將此書付梓的最大動力。──摘自後記

getImage-4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