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人名地名稱呼疾病,一定涉及歧視嗎?

用人名地名稱呼疾病,一定涉及歧視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疾病的歷史,藉疾病貶低其他地區和人群,並不罕見。也許有見及此,世衞在2015年提出了一份命名新疾病的指引,表明不要使用人名、地名、族群、職業、動物等稱呼新發現疾病,以免波及無辜的人或動物。

先問你一個問題,容後解答:你知道甚麼是TPD-1908嗎?

近日,世衞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名為COVID-19,刻意避免以國家或地區稱呼疾病,以免歧視,惹起一些爭論。

所謂「最怕改壞名」,「名字」的確會帶來不小影響。世衞近年為疾病命名,也曾掀起風波,比如2009年的豬流感(Swine influenza),主要傳染途徑是人傳人,但名號一出,就令許多國家慌忙屠宰豬隻;還有2013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出爐不久,世衞就要聲明不希望疾病因含有地區名稱而帶來歧視。

何況,看疾病的歷史,藉疾病貶低其他地區和人群,並不罕見。例如梅毒,曾經在法國叫「意大利病」,在意大利叫「法國病」,可謂互潑污水,伊斯蘭教國家土耳其更加決絕,叫它「基督徒病」。

也許有見及此,世衞在2015年提出了一份命名新疾病的指引:《Best Practices for Naming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表明不要使用人名、地名、族群、職業、動物等稱呼新發現疾病,以免波及無辜的人或動物。

然而,用人名地名稱呼疾病,一定是歧視嗎?

許多疾病冠有人名地名,但至少現在看來,和歧視打不著半點關係。像德國麻疹和日本腦炎,分別代表德國和日本的醫生學者首先發現該種疾病。又像柏金遜症,意在紀念英國醫生占士.柏金遜(James Parkinson)對神經疾病研究的貢獻。非但不歧視,更承載一段醫療歷史。

說到底,一個名稱是不是歧視,除了「文字本身」(text),更多是「語境」(context)的問題:某個字詞於特定討論環境下有什麼意義。本中心並非箇中專家,留待語言學者、文化學者仔細討論了。

另外,世衞的稱呼只對世衞本身有效,但其他組織、國家、地區怎麼叫,倒不是它能強制的。對了,TPD-1908,就是世衞稱呼我們熟悉的「足癬」,即是「香港腳」。

(或者參考肝炎,將SARS、MERS、COVID同類的冠狀病毒病叫甲乙丙丁戊型也可行?)

本文獲閱肝: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授權轉載,原文見中大肝臟護理中心網頁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Kayue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