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說謊、愛吃醋、偏食還欺負其他小朋友,孩子這些傷腦筋的舉止該如何管教?

說謊、愛吃醋、偏食還欺負其他小朋友,孩子這些傷腦筋的舉止該如何管教?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謊的背後一定都有理由。不想因為沒刷牙而挨罵、羨慕朋友去了迪士尼樂園、希望能引起朋友的關注等等……。父母親不應該只是訓斥孩子「說謊是不對的!」

文:友田明美

傷腦筋舉止:說謊

4歲的女兒明明還沒刷牙,卻謊稱「已經刷完了」;明明沒去過,卻說自己「去了迪士尼樂園玩」,說謊的情形頗多。是否應該教訓她,讓她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呢?

說謊的背後一定都有理由。不想因為沒刷牙而挨罵、羨慕朋友去了迪士尼樂園、希望能引起朋友的關注等等……。父母親不應該只是訓斥孩子「說謊是不對的!」,思考他說謊的原因並加以應對,才是適當的處理方式。

  • NG:「說謊精!」
  • OK:「再刷一次吧!」
那些令你抓狂的日常73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假如本人對說謊這件事情有所自覺,應該會覺得很內疚,因此不該用「少騙我了!」去責罵他,而是擴大話題的範圍,用「還是再刷一次吧」、「下次我們也去玩」的說法讓孩子有台階下。如果還是擔心的話,不妨利用繪本教導孩子,讓他知道說謊是傷人又害己的行為。

傷腦筋舉止:愛吃醋

4歲的兒子在弟弟出生後,就出現了行為退化的情形。聽說這是很常見的現象,我也以為只要過一陣子就會好了,卻遲遲不見改善。我該如何與大兒子相處呢?

應該是因為弟弟出生後,必須忍耐的事情變多了,導致壓力累積才會如此。畢竟孩子還處於很想撒嬌依賴的時期,可是媽媽卻有很多時候不得不先以照顧幼子為優先。跟小哥哥、小姊姊說「等一下再陪你」時,請確實挪出單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確實遵守約定是很重要的事。

  • NG:「媽媽忙著照顧寶寶啦!」
  • OK:「星期天媽媽帶你出去,就我們兩個人!」
那些令你抓狂的日常75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弟弟妹妹出生後,行為退化是很常見的問題。單獨與孩子相處時,請讓孩子盡情撒嬌,並且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喔」。此外,也可以同時將所有孩子擁抱入懷,或者是在哥哥照顧弟弟時,不吝嗇地給予「你好棒喔~!」之類的稱讚。

傷腦筋舉止:偏食

我兒子的食量很小,而且嚴重挑食。一開始我也努力餵他吃不喜歡的蔬菜,卻往往以失敗告終,在幼兒園似乎總是最後一個吃完飯。

兒童的味覺比成人敏感,尤其排斥苦味與酸味。請試著調整烹調方式,讓孩子逐漸願意接受。不過,幼時至10歲左右的飲食習慣,在長大成人後仍會帶來影響,因此趁孩童時期克服挑食問題是很重要的。另外,有時極罕見地會有「味覺敏感」的可能性,若孩子挑食的項目過多,請別將其視為孩子耍任性,建議洽詢固定配合的醫師。

  • NG:「一點都不苦啊,全都要吃完!」
  • OK:「好棒喔!吃下去了耶!」
那些令你抓狂的日常77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不敢吃的食物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吃光,所以儘管只是吃了一口,也請大大地稱讚一番。餵孩子吃好幾個小時也是NG的行為。另外,在正餐前吃點心,有時到了吃飯時間孩子仍不太有空腹感,就會專挑自己喜歡的來吃。

傷腦筋舉止:打其他小朋友

快4歲的兒子想玩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時,會先動手而非先告知對方。儘管多次規勸他:「小朋友被你打會很痛,不能這樣」,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攻擊性行為有辦法制止嗎?

任何人在4歲前後,都曾經歷過無法控制情緒、攻擊性變得較強的情況。不過,假如這樣的情形反覆發生,原因有可能來自於家庭環境。家長是否曾經在教訓孩子時忍不住動手,或是夫妻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呢?此外,父母極端限制孩子的行動,或是遭父母漠視時產生壓力,有時也會導致孩子對朋友採取暴力行為。

  • NG:「怎麼可以打人呢!」
  • OK:「為什麼打人家?」
那些令你抓狂的日常79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當孩子打其他小朋友時,家長往往會立刻斥責「不可以!」,但在這之前,應該先詢問孩子打人的理由,理解孩子的心情。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時,情緒自然會穩定下來,應該就不再容易做出衝動攻擊的行為。

書籍介紹

《那些令你抓狂的日常,都是孩子的求救訊號!:用正向教養親密地陪孩子長大》,台灣東販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友田明美
譯者:陳姵君

你是否常常將「不可以」、「動作快」、「等一下」……等詞彙掛在嘴邊呢?

小心!!這些都是會傷害幼兒腦部與情緒等各項發展的禁忌語言!!

在此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兒童的腦部是相當柔軟而具有可塑性的,所以任何時候開始著手改善教養方式都不嫌晚!

致各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幼兒園與學校老師,以及所有正在育兒路上奮鬥的讀者們,孩子「傷腦筋的言行舉止」,其實是在對家長發出SOS求救訊號。應對處理不當時,可能會傷及孩子的大腦。敬請參考本書內容,具體實踐不會對孩子腦部發展造成傷害的育兒法。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做好父母的管教工作?就讓曾參與NHK電視台「專家的行事風格」、日本電視台「世上最具吸引力的一堂課」等等,電視節目邀約不斷的腦科學專家為你現身說法!

getImage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