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下的人情冷暖:「恐中」陰影籠罩越南,台灣人也感受到歧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最終越南政府取消了基於「一中政策」而把台灣併入中港澳的旅行禁令,但政策宣布開始,已讓越南社會開始對台灣人保持異樣的眼光了。
文:越南台妹
今年春節越南北部又冷又濕,還下起了冰雹,越南長輩們拜年時的話題都是新年的開始就這麼差,今年恐怕會是多事的一年。而就在這個春節,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了。
越南在二月一號(初八)的下午突然宣布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全面禁飛中國地區,而越南官方認定的中國地區包括中、港、澳、台,這消息讓回台灣娘家過年的台妹一家嚇傻,特別是急著回越南上班的越兄更是悶悶不樂一整個下午,好險在台灣駐越南代表處極力地抗議及爭取下,當晚即取消對台灣飛越南的禁令,全家才鬆了一口氣。回到越南,就接到小台妹幼稚園的停課通知,並附上越南教育部的各級學校停課一周公告。壞消息接踵而來,似乎如新年時越南長輩所言。
越南人很容易受政府和媒體影響,非洲豬瘟在越南政府和媒體的輕描淡寫下,人們幾乎無感,只是偶爾抱怨一下豬肉價格大漲。而這次越南政府面對武漢肺炎如臨大敵的態度,越南人立刻有了強烈防衛心,面對嚴重空汙都不戴口罩的越南男人紛紛戴上口罩;河內這個熙攘大城,此時交通竟如同春節時般順暢;平時滿街跑的孩子這時都被藏在家中。台妹一家的生活也因為越南人的戒慎恐懼受到影響。

越兄還未回到越南,就收到公司email通知「凡春節期間到過中國地區者,回國請自主隔離14天再來上班」,越兄說我去的是台灣不是中國,回越南隔天就去上班了,下班回家立即大吐苦水,每個同事看到他就戴口罩,問他幹嘛還來公司上班,不堪其擾的他決定這陣子還是在家裡辦公,越兄的「我去的是台灣」只堅持了一天。
台妹家是透天厝,平時與鄰居們的往來頻繁,鄰居孩子更是每天到我家報到找小台妹玩。但自台灣回越南後,平常成天敞開大門,等待鄰人來家裡串門子的大媽們,突然都大門緊鎖。最愛在門口大喊要進來我家玩的小屁孩們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天經過一戶人家,這家孩子看到小台妹經過,衝到門口要開門,立刻被爸媽怒斥,並一連關上兩道門。漸漸地,台妹感受到一些鄰居的異樣眼光,也看到他們有意的閃躲。
過去台妹因為外國人身分住在純越南人社區一直很受人注目,但最近卻是因為台灣人身分,跟武漢肺炎有了莫名連結,因此突然又「爆紅」。雖然台妹澄清了不下百次「Tôi là người Đài Loan, không phải người Trung Quốc.(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是大部份越南人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太理解我幹嘛那麼激動地解釋。這陣子疫情緊張,台妹想說應該還是強調一下自己是從台灣來的,越兄淡淡地說:「大家都怕我們怕得要死,看到我們就閃,你要跟誰說?」一針見血啊!
武漢肺炎還在蔓延,但生活還是要過。台妹每週報到的美容院看到我來,店員們都戴上口罩,我也只好默默地戴起口罩。付錢時,老闆問我是不是剛從台灣回來,台妹答是,還問了一句「Bạn có sợ không?(你怕嗎?)」老闆乾笑回答怎麼會呢,你是台灣人啊。老闆的話稍微安慰了最近有點玻璃心的台妹,但想到中國朋友,又不免心疼,他們怎麼回應越南人對中國人的懼怕,甚至是歧視呢?
最近在Facebook社團或社群軟體上,看到一些在越南的人分享哪些哪些店家公告不接受中國客人和講華語的客人,底下的回應有些悲傷、有些憤怒。台妹的公司也有一些中國客戶,當我們知道這些客戶有的剛從中國回來,經過討論後,決定延遲兩週見面,當同事帶著歉意告知那位客戶時,他只淡淡表示可以理解接受。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時侯,害怕是不可避免的,當你就是那個令人生懼的人,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比較能釋懷。
這個星期武漢肺炎依然肆虐,小台妹依然停課,台妹在外面還是只敢假裝自己是說破破越語的越僑。但是酒精和口罩已經買到了,鄰居開始跟我打招呼了,天氣要轉暖了,希望疫情也能快快穩定下來!而在這之後,希望大家能不計前嫌,仍能用正面的態度看著彼此。
本文獲Click-Vietnam 點點越南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關於作者:嚮往當人類學家,結果一不小心嫁給越南先生,開始一輩子的越南田野調查。台妹的愛書《天真的人類學家》敘述著一位人類學家進入田野後,才知道自己和外界對於異文化的天真,就像是台妹在嫁入越南家庭後,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發現越南更深層的文化和自己的天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
【更新】武漢肺炎疫情下的越南:越南今解除強制社區隔離措施,河內仍列「高風險」地區 2年前
-
旅居東南亞的台灣人如何掌握防疫資訊?關注外交部官網,也要學好當地語言 2年前
-
如何用越南話買口罩?醫療用品越語單字教學看這篇 2年前
-
解構因「概括化」而起、新冠病毒而引爆的仇黃種人現象 2年前
-
緬甸「新冠肺炎零確診」— 是佛國之土防疫作戰成功還是諸神保佑? 2年前
-
WHO提升武漢肺炎全球風險至「非常高」,「仇中恐韓」情緒蔓延各國 2年前
-
為什麼越南華人也把華語稱為「國語」?這與國民政府的僑教政策有關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中國—東協特別外長會議寮國落幕|泰槍擊案頻傳輿論聚焦槍枝管制|馬哈迪APEC結束後再決定何時交棒 2年前
-
在柬埔寨的台灣媽媽:在新冠肺炎的恐懼與歧視陰影中,一起祈禱陽光 2年前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走進戰火下的創傷現場,救援行動如何重新牽起人際間的珍貴聯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聚焦於戰爭中最大受害者──砲火下流離失所的人民,節目透過影像與聲音,帶領觀眾凝視全球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2集已於6月14日首度播出,本次特別邀請華人紀實攝影師張雍、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對談,帶領觀眾凝視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聆聽相遇與別離的故事,也讓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每場救援行動專業審慎的態度。這些因你我支持而促成的救援行動,都是為了重新牽起人際間被鋼鐵與火藥所摧毀的繫帶,世界展望會的工作人員則背負著託付與使命親臨現場,陪伴人們度過戰火下的煎熬苦難。
「我們不只看到《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還聽到月球背面的哭聲,所以世界展望會從來沒有選擇,只有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
數據解析:你我未曾意識到的「月球背面」
俄烏戰爭打響至今已逾三個多月,因戰事被迫離家的難民人數也急速攀升。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5月29日已經有超過680萬人自烏克蘭境內出逃至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鄰近歐洲國家,國際移民組織(IOM)的一項研究也預估有將近80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總計相當於將近四分之一的烏克蘭國民因為無情戰事淪為難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當烏克蘭戰事成為網路熱搜的同時,歐洲大陸遙遠的另一端也存在一群面臨相同困境的人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824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受俄烏戰爭影響產生的難民僅占全球難民總數的18%。這意味著全球戰火不只存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當我們揭開數據,就會發現其中還包括敘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中東或非洲部分地區長久性的區域武裝衝突。而更令人不忍的是,在824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中,兒童人數占比竟高達42%,這些本與戰火紛爭最不相干的族群,卻需要承受這一切悲劇性的後果,甚至改變了他或她的一生。

走入真實現場:救援最前線的世界展望會事工

「在普遍國際的人道救援中,有一種描述是『戰爭已經逐漸敘利亞化』。」國際戰火衝突的時間拉長,不只剝奪以千萬計的孩子們在正常生活環境下溫飽、健康成長的權利,複雜的環境更讓兒童拐騙及販賣、女性保護問題隨之而來。
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者數百萬家庭的不幸遭遇,更是戰爭對社會關係的撕裂創口;只有當我們直視數字時才會猛然驚覺,原來世界比想像的更加不平靜。特別來賓張雍也感慨道,這些數字正是驅使他走入現場的動機之一,他想要與人們面對面的互動,相處、攀談、接觸……藉此豐滿個體生命的輪廓,讓人真正為人,不再只是數據中的千百萬分之一。而就在奔走無數逃難前線,體會萬千生離死別後的某天清晨,他一如往常地在路上慢跑,突然瞥見有隻毛毛蟲正緩慢地在路上爬行,於是他停下來,小心翼翼地將其安置路旁,又跑了幾步以後,他猛然發現道路上竟然還有好幾十隻毛毛蟲。但因為能力實在有限,無法將所有毛毛蟲一一安置,最終,他只好繞道而行。
當這猶如寓言故事般的親身經歷與冰冷的統計數字相互對比,它給了我們更為震撼的啟示──除了網路媒體讓我們看到的景象外,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甚至是連攝影記者都難以進入的角落,裡頭還有更多的生命也如同烏克蘭的難民一樣急需救援,而僅靠我們一己之力能做的卻非常有限。面對遙遠且數量龐大的求助者,事實上是需要如同世界展望會這般更大、更有組織的團體,才能凝聚足夠的力量,給予急需救援的人們實質幫助。
例如今年的烏克蘭難民救援行動,除了協助安置順利出逃、在歐洲國家顛沛流離的難民以外,第一時間世界展望會也進入烏克蘭,給予前線無法逃出的人們最緊急的「物資救援」,包含水、糧食、燃料等;幾經輾轉後,部分烏克蘭人也在三月陸續回到故土,此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飲用水的處置,接著便是家園重建的漫漫長路。於是世界展望會也於同一時間向當地註冊進駐、開展地方資源網絡,協助難民重建家園,從最基礎的庇護所開始向外擴充,包括生活生計、孩童教育、婦女保護、家庭與心理治療等。


救援施行: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的執行策略
人道救援行動涵蓋甚廣,下至民生物資援助、上至個體關懷照護及社會系統建置,面對如此緊急又錯綜複雜的需求,世界展望會也嚴肅謹慎的對待,從前期評估到後期規劃都有完備的流程,系統性的把關所有環節,並於地方上累積更豐沛的區域網絡及行動量能,張開更多防護網,最後運用專業落實每份跨海祝福,建立關懷世界與孩子的正向循環。
一、漸進式評估與規劃
首先審視對象於生理、安全、社會等各方面需求的急迫性,擬定不同階段的救援行動。優先項目為「挽救生命」,例如供給糧食飲水補給、遞送生活物資等,滿足難民生理上的基礎需求;接下來則以「陪伴、關懷」為進階項目,例如提供基礎的庇護所收容,或是成立婦女兒童專責關懷中心、教育機構,旨在建置完整的安全及社會生態,給予難民最大的協助。
二、服務團隊在地化
世界展望會在工作執行時,總是會盡量組織在地的團隊,或與當地且具信譽的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避免因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民情而產生隔閡,也讓地方上資源及訊息網絡,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展開,如此一來才能使資源被誠信且有效的利用。
三、專業規劃與救援
世界展望會於任何行動前,都會制定明確清楚的工作方向,包含救援目標、執行策略、救援對象數量規模、工作細目等,且前往前線的事工們都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學習判別危險及緊急因應措施,如此一來提供當地適切妥當的協助。

重新牽起聯繫: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除了世界展望會,世上仍有許多人以自身力量,志願投入人道救援的服務。就像來賓張雍在羅馬尼亞邊境認識的當地志工,他們在邊境發放三明治、飲水等物資給滿載烏克蘭難民的遊覽車,但因為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語言並不相通,這讓張雍感到十分好奇:「在援助的過程中不會碰上溝通障礙嗎?」男子搖了搖頭,笑著回答道:「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雖然剛開始並不完全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意義,但經過接著的幾次物資發放,張雍目睹了好幾次相同的畫面──當志工將三明治交到人們手上時,人們的淚水就從眼眶裡泛出。於是我們都懂了,那是某種難以言說的、人與人之間珍貴而無可取代的聯繫。
一起幫助孩子結束旅程,重返家園!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