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心理技能」,才是關鍵時刻失手的主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Frank的問題和罰球其實沒有太多的關聯,真正的因素是太緊張。只靠平日的練習,並不能幫助他克服關鍵時刻投球的壓力。缺乏「心理技能」,才是Frank在比賽中失手的主要原因。
Frank是一位大學明星籃球員,在今天晚上第四節的最後一秒,Frank所在的隊伍以88:87一分落後,Frank因對方打手犯規得到兩次罰球的機會。
「嗶!」此時紀錄台鳴笛,對方隊伍請求暫停,企圖想使Frank冷卻下來並舒緩他的壓力。
Frank教練在暫停時和他說:「保持專注,等下的兩球就照平日練習時投出即可。」
此時坐在椅子上Frank心裡想,等下的兩球最為關鍵,將決定比賽的勝負。他開始去想像:如果這兩球落空進而造成球隊輸球,除了讓所有人失望外,那會是多麼糟糕的情況。而這擔心也開始影響他的身體反應。當逐漸走進罰球線時,手部和頸部的肌肉都緊繃起來。
接到球後,他倉促地投籃,他感覺到這次投籃缺少了平時的韻律感,結果這兩球都沒命中,最終他的球隊以一分之差輸球。
隔天練球,教練要求他多進行罰球訓練,並設定每次練習結束後他需再投進100球才能離開。Frank的教練相信,增加訓練將可避免他下次於比賽關鍵時刻失手。
然而Frank的問題和罰球其實沒有太多的關聯,真正的因素是太緊張,以致在關鍵時刻無法施展自己的罰球節奏。
只靠平日的練習,並不能幫助他克服關鍵時刻投球的壓力。
缺乏「心理技能」,才是Frank在比賽中失手的主要原因。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PST)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PST)是一種持續性的心智與心理技能練習,可用於增強運動表現、增加樂趣或進一步使身體活動達到進步與提升。
Greenspan和Feltz(1989)回顧23篇已發表有關許多競技情境下、不同心理介入(意象、增強、系統性敏感法)效果的研究發現,總體而言,教育性的心理介入,改善了大學及成年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PST學習主要可分為3個階段:
1. Education phase(教育階段)
這是訓練前我會先教育的區塊,像是何謂動機?陷入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該如何轉換?或是遇到麻煩事情時改如何處理?
你可能會覺得PST這技能只適用於運動員,其實這塊技能也很常被運用於軍事領域。Janelle Hatfield(2008)就指出,雖然軍事情境下的壓力源比運動情境中大多了,但這兩者在訓練、決策、態度、動機、壓力調整、保持專注等關鍵議題,都極其相似。
美國陸軍表現精進中心(The Army Center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就針對此發展出相關教育課程,用於訓練特種部隊成員。
2. Acquisition phase(獲得階段)
我有些訓練的學生很容易覺得緊張,或覺得目標過於艱難無法達成。我會把結果導向轉為專注於過程,或將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的工作階段。此階段著重在練習各種不同心理技巧的策略,以及其中的技巧。
3. Practice phase(練習階段)
以文章開頭的例子來說,當Frank在熟知因應技巧後,在練習階段可以從意象開始練習,進一步到真正的競爭情境。最終讓運動員能將應對策略融入到準備與真正比賽中,這過程也可以用紙本記錄。
1984年,東京馬拉松邀請賽出現了一匹黑馬,名不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奪得了世界冠軍。賽後,當記者詢問他的奪冠秘訣時,他說了一句簡單卻令人費解的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很多人認為山田本一是在故弄玄虛,你我都知道馬拉松是體力與耐力的角逐,爆發力和速度只是其次。只有身體好又有耐力才有望奪冠,用智慧取勝,這恐怕有些牽強吧?
1986年,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義大利米蘭國際馬拉松邀請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世界冠軍,記者請他發表感言。他同樣說了:「憑智慧戰勝對手。」
不過這次記者沒有再挖苦他,但眾人開始對這智慧感到疑惑與不解。
10年後,山田本一終於在自傳中解開謎底。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會坐車把比賽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標示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示是下坡,第二個標示是藍色屋子的轉角,第三個表示是跑道旁有個土丘,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之後,我向第一個目標跑,抵達之後,我開始朝向下一個目標跑…
我把數十公里的賽籌分解成不同的小目標,逐一完成它,其實並不費勁。
運動其實和人生的階段很類似,達到目標皆是透過一連串的策略去推動。前進或許不是直線,但提早準備與在過程中持續修正,總會達到目標。
而Frank最終需學會的是Self regulation自我調節,這是一種有效監控、管理自己情緒與行為朝向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能力。這也是今年我們將數位學習畫分為「運動心理」與「運動技術」的主要原因,有效的訓練從心出發。(延伸閱讀:〈伊格運動網頁使用指南〉、〈伊格運動第一篇文章是怎麼開始的?〉)
參考資料
-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6th ed.)-Robert S. weinberg Daniel Gould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運動健身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3-14 《不減肥才能瘦》:早上花十分鐘做五個動作,讓你神清氣爽一整天
- 2020-03-07 跑到一半突然腹部好痛:「運動岔氣」是怎麼回事?
- 2020-02-29 缺乏「心理技能」,才是關鍵時刻失手的主因
- 2020-02-22 想擁有健美體態,如何練出平坦小腹與「蜜桃臀」?
- 2020-02-15 《1人健身》:維持肌力訓練的重點在於「管理你的意志力」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