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美國對中國官媒「設限」,中國驅逐《紐約時報》等3大報社記者、不得在中港澳工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報復美國,中國今(18)日宣布,將取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及《華盛頓郵報》3家大報駐中國的記者證,未來不得在中港澳地區從事新聞工作。
儘管將被列為外國使團一部分,不過官員也表示,不會限制這些媒體的新聞採訪,仍能參加包括國務院在內的各類記者會。
為何將外國媒體等同外國使團對待?
《福斯新聞台》指出,外國間諜通常用外交來掩護自己在國外的存在。根據國務院的文件,這些媒體機構被認定為外國使團後,必須遵守某些行政要求,這些要求也適用於在美國的外國使館和領事館。
《德國之聲》報導,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規定,被認定為外國使團後,這些媒體機構必須註冊他們在美國擁有或租用的房地產位置,要租賃或購買新的房地產時必須獲得許可。此外,不論是不是美國公民,他們都必須披露在美國工作的僱員身份。這些規定與美國對外國使館的規定相同,但不代表這幾間新聞媒體有任何外交地位。
報導指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年到來,美國民眾越來越擔心外國媒體組織對公眾輿論的影響。美國官員憂慮,為官媒工作的中國記者受到北京的直接控制,並在美國工作時執行中國政府指派的任務。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告訴《Axios》,「這一行動早就該進行了。多年來,這些所謂的『媒體』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喉舌,而這些中國媒體正變得更加激進。」蓬佩奧也說,「由於這些組織為中共工作,我們將它們視為外國使團,這是符合國務院規定的,這是很合適的。」
這不是美國國務院首次將媒體指定為外國使團。在此以前,美國曾於1987年將前蘇聯下屬的媒體、2010年將越南通訊社(Vietnam News Agency)指定為外國使團。
《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決策已在華府討論多年,但一直沒能決定,主要擔心限制媒體言論自由。資深國務院官員指出,此舉代表著川普政府對抗強權敵手的新措施。很有趣的是,佈達此項措施的國務院官員們都不願意具名。不過,該名官員並無提及,美國會否以同樣做法對付俄羅斯在美國的媒體。
《CNN》採訪的匿名官員並未透露,為何俄羅斯官媒沒有在這波指定外國使團的規範之中。但報導指出,這項舉措顯示美國官方在國際上正加強對中國的批判力度。
《路透社》報導,美國官員透露,這與最近打得火熱的中美貿易戰無關,而且已經討論了一陣子。
外國使團等同外國代理人嗎?
去年底,台灣社會擔心中國勢力滲透國內媒體,有了一波「反紅媒」與《外國代理人法》立法的討論,美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 FARA)當時成為參考案例之一。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擊納粹在其境內的侵略性宣傳工作,因此於1938年通過《外國代理人登記法》,要求在美境內任何代表外國政府工作的人士(政治遊說者、企業公司、媒體機構等)均需向美國司法部登記並披露這種關係,包括俄羅斯官方色彩濃厚的《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美國分公司(RT America)、《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都被要求註冊為外國代理人。
《中國環球電視網》、《新華社》和《中國日報》同樣被美國司法部點名要求註冊。不過目前在美國司法部網站上,並未找到這3家中國媒體的登記。
新聞來源:
- 認定政府控制 美列5家中國媒體為外國使團(中央社)
- 中國驅逐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的時機與世界輿論(BBC中文網)
- Exclusive: Pompeo says new China media restrictions "long overdue"(Axios)
- State Department designates 5 Chinese media outlets 'foreign missions'(Fox News)
- US to treat Chinese state media like an arm of Beijing's government(CNN)
- 美列中國官媒為「外國使團」 有什麼影響?(德國之聲)
- U.S. imposes new rules on state-owned Chinese media over propaganda concerns(路透社)
- 反制北京 美國大砍中國官媒駐美4成中籍員工(中央社)
- 美中媒體戰再升溫 蓬佩奧批中驅逐美3大報記者(中央社)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楊士範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