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也提「紓困條例」草案:居家隔離和請防疫假給生活津貼,全民發1000元抵用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除了政院版外,有國民黨、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與民眾黨提出版本,最快可能在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
因應「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行政院預計在明(20)日院會通過「紓困條例」,計畫趕在下週二(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今日上午民眾黨也推出自己的草案版本,重點包括請「防疫照顧假」和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由國家給予一日600元左右的生活補貼。另發給全民1000元抵用券,消費範圍不受限制,特別關注基層勞工、中小企業,並列入預算的監督機制。
民眾黨團總召賴香伶、副總召張其祿、幹事長高虹安、立委邱臣遠、蔡壁如,民眾黨5位新科立委今天早上全員到齊,共同宣布黨團成立以來提出的第1個法案:《2019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及基層紓困條例草案》。版名稱上跟國民黨版不同,民眾黨表示,重點在於希望能特別照顧這次受到疫情衝擊最多的基層、較弱勢的中小企業、微型產業等。
隔離檢疫、請防疫照顧假,衛福部發放「生活津貼」
賴香伶表示,政府現在是用緊急命令方式訂定防疫照顧假,但她認為還是入法最好,讓勞資雙方有依循、勞工可以請也敢請,希望防疫照顧假、居家檢疫跟隔離能入法,由衛福部編列預算支應,讓二者都能請領生活津貼補償。
民眾黨草案提出請防疫照護假者可向衛福部請領生活津貼,津貼數額以前一年度勞工保險局統計全體就業保險被保險人平均投保薪資數額的60%計算,遭居家隔離檢疫者,由國家補貼,金額可能是一日約600元,賴香伶認為,這樣大眾才「看得到也用得到」,不會因收入考慮不敢請假。
賴香伶解釋,過去SARS時期是提供500元的補償,但經過黨團計算,一日生活、食用費應該以600元為定額。如果是因為雇主工作需要,勞工執行職務導致被隔離,這樣屬於工作所生的檢疫,就由雇主發放薪資,不重複領取衛福部的補償。
另外民眾黨草案中也明定「雇主不得使勞工至疫區提供勞務」,賴香伶解釋,若是工作契約合同在中國簽約,台灣法令無法處理,但希望台灣勞工的「退避權」仍有機會伸張,因此藉由入法讓政府有更多介入,或至少要求企業對赴中工作的勞工出入境行蹤負責,包括必須通報、協助追查來源等,讓資訊更透明。
每人1000消費卷刺激內需市場
草案版本也明定行政機關應積極規劃推動發放抵用券,每人1000元,以提高國人消費意願,增加市場需求,穩定產業發展。黨團指出,民眾黨主張抵用券的性質類似「消費券」,可以直接用在消費使用,不必在特定範圍消費到一定金額才能抵用。
蔡壁如解釋,提出每人得依規定領取抵用券1000元,是以4年歲計賸餘數總和範圍內的估算,也符合民眾黨的財政紀律精神,雖然民眾黨團一直希望以追加預算方式較易受監督,但政院提出以特別條例方式,勢必增加政府舉債,基於防疫優先不批評這個方法,但希望在預算編列時盡量控制政府的財務情況。
蔡壁如也呼籲,現在疫情持續延燒,像是中小企業、夜市攤商首當其衝。政府現在說要發放抵用券來刺激經濟,民眾黨不會反對,但行政院需注意衝擊到哪些產業。上周行政院提出的紓困方案則是還未說明每位民眾領取抵用券的金額。
立委邱臣遠指出,我國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97%,就業人數更佔全國就業人口78%,中小企業就是支撐台灣經濟的命脈,若撐不過,要談產業轉型也枉然。因此要救中小企業,他們提議將週轉金期限最長展延到三個月,資本性融資則是一年,而利息則由中央政府機關補貼金融機構。
高虹安認為,首波會受到疫情衝擊的是觀光、服務業。以遊覽車司機為例,普遍都是以個人承擔買車子的貸款和稅費,展延小額貸款才能照顧到司機。賴香伶指出,他認為雖然後續還有哪些產業會受到疫情影響,還需行政院滾動式檢討,但顯然眼前因為大家減少出門,仰賴現金流,有關民生如夜市攤商、服務業等中小企業是最受衝擊的。
納入監督機制,上限1100億
民眾黨日前在競選時,就將「財政紀律」列為政黨的主要政見之一,立委張其祿今天也表示,執行紓困條例的經費,以過去4年(105至108年度)歲計剩餘範圍內為限,約1100億,並尊重財政主管機關規劃,開放其編列歲入得以舉債方式為之。
張其祿強調,另外既然要訂定紓困條例跟預算,這不是空白授權的支票,加上這經費也並非原本預期中的政府支出,為加強監督,條例施行滿3個月時,政院應向立院提出疫情報告及相關預算執行報告。滿6個月時,行政院長與有關部會首長,應就該條例之執行,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報告並備詢。
張其祿說,過往看過很多特別預算,包括921、莫拉克風災、SARS等,但整體執行率都有問題,浮編很高、執行有限、規避國會監督,盼這次開始建立國會備詢機制,並形成慣例,讓未來特別預算也要有國會備詢機制,向國人、立法機構詳實報告狀況。
可能會有哪些版本?
目前除了政院版外,有國民黨、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與民眾黨提出版本。本來民眾黨希望能用追加預算方式,他們不會再提版本草案,賴香伶表示還是選擇提出草案是為了有更多對話,尤其希望能將防疫照顧假入法。高虹安則補充,相較於國民黨版本,最大差別在於,國民黨版著重整體產業紓困,民眾黨版在產業紓困方面則著重中小企業及微型產業,沒有誰好誰壞,包含行政院版都是大家一起協助人民渡過難關。
至於立委何欣純和吳思瑤、莊競程日前也曾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民生紓困暨振興產業特別條例》草案,《自由時報》報導,草案預定匡列600億預算,施行時間相較政院版的拉長為1年6個月。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2-19 「冠狀病毒」是什麼?藥物和疫苗又是怎麼研發的?
- 2020-02-19 【影音】日本感染症學者登鑽石公主號,稱「船內狀況悲慘,連自己都感到可怕」
- 2020-02-19 民眾黨也提「紓困條例」草案:居家隔離和請防疫假給生活津貼,全民發1000元抵用券
- 2020-02-19 戴口罩換不戴套?從社會偏見談八大圈的流行病
- 2020-02-19 武漢肺炎防疫重點:讓「分級醫療」充分發揮公衛角色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