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外界指控日本防疫「放縱中國」和「官僚誤國」,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外界指控日本防疫「放縱中國」和「官僚誤國」,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安倍政權肩負東京奧運成敗,新冠肺炎在日本政府的控制之下,目前的爭議還僅留在單一事件的危機處理,假若日本全面禁止中國旅客入境,對於經濟的損失可能比台灣想像的還要大。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次的「防疫政治學」,日本國民似乎不太領情,內閣支持度在2月大跌8.3%,創下2018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還有日本律師投書媒體要安倍下台,台灣也有網友、新聞媒體捕刀,大聲慶賀防疫狂勝日本,但這個傳統的「公衛模範生」真的變成傳染病大國嗎?日本政府到底是錯在哪裡?

外界指控「放縱中國」和「官僚誤國」,實際上是如此嗎?

若以2月1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來看,總感染案例為615人,其中542人為鑽石公主號上的案例(其中日本人占247人),相較起來,從中國入境的感染案例為12人,不到總感染人數的2%;出入境方面,去年訪日陸客總數959.4萬人,若加入230萬的香港旅客,對比日本一年約3000萬的訪客數,全年每3人訪日者就有1人來自廣義的中國,消費額度也超過全體旅客的3成,對於2020想拼4000萬旅客的安倍政府,漸進加強檢驗措施,將疫情陷縮在可能範圍內,比起極端手段限制中客入境,更像是合理的決策。

真要說出了什麼問題,應該就是世衛組織先前公開指出,新冠肺炎8成患者為輕症,可自行恢復;併發重症的可能性為5%,致死率2%,致命程度不及SARS及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而日本政府似乎未將WHO意見與本國公衛體系進行盤整,僅將WHO的衛教資訊照單全收,造成曾經「聽話」的日本在抗煞及伊波拉病毒都過關,這次安倍防疫卻破功的一大因素,也是本土防疫與跨域治理上調整的難題。

此外,也有些人批評日本這次防疫的問題,是出在「官僚誤國」,但其實在日本官僚體制中,事務官(文官公務員系統成員)的頂層為「事務次官」,在政策產出上扮演的可觀的建議權,甚至是實質決策權,雖然政治後果是由各部門的大臣負責,但政務官(由民選出的官員指派認定)不太可能對於事務官的總體判斷完全不買帳,換言之,外頭那些完全不聽各省廳中久居其位「大老」勸告的傳言,並不像是日本政治的決策過程。

舉例來說,日本防疫期間厚生勞動省(類似台灣衛福部和勞動部的合體)大臣加藤勝信的防疫作無多次遭質疑,不過其決策協力小組「感染對策專家會議」,其實是由國立感染症研究所長及醫界高層、學者、及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他們認為政府對鑽石公主號的處置「沒有不適當」。這與民眾的真實感受確實存在著差距,不過日本公務體系的決策,向來不是參考網路風向或「鄉民的正義」,這究竟是防疫不夠即時,還是官員決策佐證的不同,尚有待時間的驗證。

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相加藤勝信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正常的政府不會第一時間鎖國,因為防疫不是「唯一」考量

細究日本民眾的反應,鑽石公主號檢疫過慢,釀成「小武漢」的社區群聚感染,日媒批評「水際対策」(將病毒隔離於海外)已無意義,更使人們忽略本土感染的危害,官員在第一時間不夠積極,在人民恐慌時沒有即時拿出對策,不夠及時體察、回應民意,應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想想,如果說政府的唯一要務就是防疫,各國在面對疫情時應該只要完全封閉邊界停飛停航就好,要逐步評估依照疫情調整的原因,就是官員綜合各方因素之後的考量。

例如各界檢討集中在安倍過於屈就中國,為保「習安會」及東京奧運而不願驟然禁止中國旅客入境,批評誠然是常情,但把複雜決策過程、場域、制度差異,直接簡化為對單一個人的好惡——把習近平等於中國、法國當成馬克宏,安倍看成全日本,這樣除了降低認知所需的成本之外,並無法拉進與事實的差距。

4月習近平「國是訪問」日本一行,除了兩人握手的歷史畫面好看之外,也將進一步促使中日商界也將廣泛互動,具體的內容雖未公布,但是指標性的「經團連」必將會彙集日企所需,對中展開商務談判,想方設法加深日企在中國的基盤與利益,著眼於疫情結束後的經濟重整。取消習安會與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孰輕孰重,必定安倍政府權衡防疫得失後的結果,而非單純對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好惡決定。

武漢肺炎;鑽石公主號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安倍政權肩負東京奧運成敗,新冠肺炎在日本政府的控制之下,目前的爭議還僅留在單一事件的危機處理,假若日本全面禁止中國旅客入境,對於經濟的損失可能比台灣想像的還要大。

想想看,今天日本民眾縱對疫情處置有所不滿,也不見政客渲染反中情緒,安倍籲議員捐薪救疫情縱然可說矯情,但也有更多日本商家主動掛起「武漢加油」旗幟。當台灣官員端出「國籍論」,將防疫劃上「固有疆域」,背後犧牲了哪些人的權益,讓哪些潛在患者繼續暴露在高風險之中,這些是純粹政治考量,還是專業評斷,恐怕在「防疫贏日本」的喜悅之中,也該靜下心來檢討。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