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應仁之亂》:以京都為中心的政治秩序發生劇變,地方的時代開始了

《應仁之亂》:以京都為中心的政治秩序發生劇變,地方的時代開始了
Photo Credit: 掃部助久國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嘉吉之變後的政局使各大名的同盟一分為二,變為對立的兩大陣營,引發了應仁之亂。但諷刺的是,挑起應仁之亂,同時也是應仁之亂主體的兩大大名集團,隨著戰爭結束一併解散了。

作者:吳座勇一

終章:應仁之亂的餘波

守護在京制度的瓦解

什麼是應仁之亂?如本書所述,這場大亂有不同的側面,但本質上是兩大大名聯合體的衝突。大亂以這種形式爆發,可以從室町幕府的政治體制中尋找原因。

前著《日本中世戰爭史》中曾講到,誕生之初的室町幕府曾備受諸將反叛的困擾。南北朝內亂平息後,幕府命令在地方作戰的諸將上京,諸將原則上有在京的義務。這是想要監視、控制他們。另一方面,兼任數國守護之職的實力派武將作為「大名」,被許可參與幕府決策。這就是守護在京制度。曾有研究者將室町幕府定義為大名聯合政權,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顯然,在京都構築了宅邸的大名們透過連歌、賞花等活動保持著交流,但不僅是大名與大名個人之間,大名家與大名家之間也有聯繫。紐帶是大名的家臣。譬如說,幕府奉行人飯尾氏同族中,有人擔任細川京兆家或赤松氏的在京奉行,細川京兆家的家臣上原氏或藥師寺氏的同族當中,也有不少人擔任細川氏分家、備中守護家或赤松氏的在京家臣。在京都活動的大名家臣們,通過同族關係與幕府或其他大名家連接起來,維持著以將軍和各大名協商為基礎的幕府政治的運行。

但是,如果將軍領導力不足,大名們的橫向聯繫就會形成派閥。比如嘉吉之變中將軍足利義教被暗殺,將各大名團結在一起的核心喪失,細川、畠山兩管領家開始爭奪主導權。各大名不是集結於將軍之下,而是分別投靠兩管領家,於是細川派與畠山派的派閥鬥爭愈發激烈。

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合作是為了壓制畠山氏,當畠山氏因為內部糾紛而弱化時,細川氏與山名氏結盟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與山名氏領國接壤,備受其壓迫的備中守護家等細川氏旁支本來就對與山名氏結盟抱否定態度。山名宗全一邊,也對助力赤松氏復興的細川勝元不信任。最終,新興勢力山名氏挑戰霸權勢力細川氏,應仁之亂爆發了。

然而,過度強調細川氏與山名氏的對立也是不對的。兩者之間因斯波氏問題( 山名宗全支持斯波義廉,細川勝元支持斯波義敏)和赤松氏問題(赤松政則與山名宗全敵對,而與細川勝元交好)等存在矛盾,但二者一直互相妥協,避免平衡被打破。兩者的合作到文正政變驅逐伊勢貞親為止都還能維持,因此不能說細川氏與山名氏的衝突是注定的(參考第二章)。

第三章講到,無論東軍還是西軍,都不是鐵板一塊。西軍核心山名宗全與畠山義就的同盟誕生於文正政變之後,東軍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斯波義敏和赤松政則迅速接近細川勝元,也是在他們的庇護者伊勢貞親失勢之後。文正政變使將軍親信勢力下台,政局一下子動盪起來,這時細川對山名的構圖才變得鮮明。也就是說,兩個陣營都是匆忙拼湊的集團,各大名的兩極化並非導致大亂的主因。

那麼,應仁之亂為什麼爆發?家永遵嗣指出,統治關東的政策對立不容忽視,在偏遠地區的競爭中,大名間的利益是相對較容易調和的。對在京的大名來說,比起在關東數度反叛的足利成氏,在畿南橫衝直撞的畠山義就是更切實的問題。因而,應仁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是畠山義就上京。應仁之亂爆發後,足利義政試圖讓畠山義就回歸領國,以此阻止戰亂發展,這一事實也可作為旁證。然而,促成畠山義就上京的山名宗全最初的打算是無血政變,並沒有要與細川一方打一場全面戰爭的計畫。

讓事態無法挽回地惡化的,是山名宗全對御靈之戰的介入。即便與畠山政長一對一戰鬥,畠山義就也能取勝,山名宗全派遣援軍之舉只不過是畫蛇添足。本來,各大名之間的合縱連橫是防禦性的、保守的,並不具備聯合進攻的特徵。畠山義就軍受山名宗全支援,擊破畠山政長,看起來像是細川勝元對政長見死不救,令細川勝元失掉了作為武士的面子。細川勝元之所以做出組織東軍開戰的決斷,不用說,是聽了成身院光宣等的進言,同時細川勝元也感到了危機,因為若不訴諸武力,容忍了山名宗全的暴行,就會失掉作為大名聯盟盟主的聲望。

如果問題只是細川與山名二者之間的利益衝突的話,透過交涉達成妥協是可能的。事實上,文明六年( 一四七四),細川氏與山名氏先於諸將開始媾和,兩家根本算不上不共戴天之敵。然而,由於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拉攏了大多數大名,要想解決參戰大名的全部問題,就變得極為困難。而且,戰爭長期化以後,各大名的受損程度越大,他們就越希望能取得足以抵銷所付出的犧牲的成果,戰爭也就更加長期化,變成了惡性循環。從山名氏手中奪回舊領國的赤松政則反對與西軍講和,就是典型的例子。兩軍的矛盾核心不明確,兩位盟主的領導能力有限,導致將軍足利義政的調停不斷失敗。

後來,因大內政弘與齋藤妙椿的奮戰,西軍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由於補給線被東軍切斷,最終西軍決定放棄戰爭。戰爭以擁戴將軍足利義政的東軍讓叛軍西軍降伏的形式結束了,但大亂前後幕府的權力構造發生了劇變。特別要提出的是,大亂後大多數大名離開了京都,回到了自己的領國。這是因為能夠保證大名管理領國的已不再是幕府對守護的任命,而是大名的實力了。

最近,上田浩介批判了應仁.文明之亂後守護在京制度立即崩潰的定論,認為足利義尚、足利義稙反覆命令在領國的大名上京,成功使一部分大名回京這一事實不能忽視。但守護在京制度並不只是實力派守護(即大名)駐留京都,參與幕府活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