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吃糙米是跟風運動?從全球化發展史,看沒落後又興起的菲律賓糙米飲食風潮

吃糙米是跟風運動?從全球化發展史,看沒落後又興起的菲律賓糙米飲食風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治腳氣病,菲律賓政府曾試圖推廣國民糙米飲食,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近年糙米飲食在菲國又成為風潮,背後除有全球注意到糙米對減少慢性病的益處外,也有官方認為生存糙米有助於國家糧食自給自足。

文:江順楠/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前言

在台灣,糙米有兩種形象,對一些老一輩的人而言,糙米是貧窮、買不起白米的人才吃的米,因為在白米得以大量生產之前,糙米是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然而,對年紀較輕的族群而言,糙米代表的卻是一種健康食物,因為糙米含有膳食纖維和各種營養素,也比較不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這種將糙米視為健康食物的看法,這幾年來也出現在菲律賓,尤其從 2013 年開始,菲律賓政府展開了一波全國性的糙米飲食推廣運動,鼓勵消費者少吃白米、多吃糙米,並且列出糙米飲食的三大好處 —— 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可以提高國家的糧食自給率、也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這個推廣活動的菲律賓文名稱RICEponsableAKO也呼應了這三大好處,中文的意義大概可以詮釋為「我會負責任地吃米」。

15003412_981013708670486_654021283366910
Photo Credit:Be RICEponsible

然而,糙米之所以會成為菲律賓政府推廣的健康飲食,不是因為營養學家越來越了解糙米的營養價值,也不只是因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菲律賓越來越盛行。事實上,在糙米的消失與重新出現之間,有很長的一段故事。或許會讓某些人意外的是,糙米飲食看似是一種很在地的飲食方式,卻和「全球化」習習相關,也因此,要理解和追溯糙米飲食的沒落與復興,就必須仰賴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關於全球化的研究成果。

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裡,有許多學者在研究全球化的浮現、軌跡、規模和其帶來的影響,其中,「食物」是一個常被關注的議題,因為就歷史的角度來看,「食物」是最早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食物全球化的討論概括來說可以分成兩類,一類關注跨國的食物生產體系,例如某些國家為何生產特定作物,或者哪些因素影響了食物的進口和出口;另一類研究關注飲食和相關文化的跨國傳播及其產生的意義,例如日本料理的全球擴散,或者移民為台灣帶來的新料理等。

這幾年來,有一個逐漸引起討論的議題是:這種全球食物體系的發展,和飲食健康之間有什麼關聯?有一些比較為人所知的例子,例如,有些學者認為,速食文化的跨國擴張,促使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產生肥胖的問題;或者相反方向的研究,討論一些「號稱特別具有營養價值的動植物」的流行,會如何影響了生產這些作物的國家和當地農民。這些討論通常聚焦在比較當代的狀況,但是,食物全球化的歷史代表了跨國貿易和飲食健康的關係,可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早就出現,菲律賓「糙米飲食」的變遷就提供了這樣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跨國食物體系和飲食健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相互影響。

糙米的消失

糙米的消失和亞太地區跨境稻米貿易的興起有直接關聯。當時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西歐各國或日本的殖民地。在1850年代之前,這些西歐宗主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的殖民地之間禁止相互貿易,貿易只在殖民宗主國和它的各殖民地之間進行。但是大約從1850年代起,在各種因素加乘下,這些歐洲國家改變政策,開始提倡自由貿易,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亞太地區各國之間的稻米貿易得以開展。

在進口稻米成為可能之後,當時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政府於是做了一個決定,把菲律賓新開發的土地或者一些既有的稻田(多數位於呂宋島中部),拿來改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作物,例如菸草和蔗糖,然後把它們出口到其他國家;同時,再從鄰近國家(主要是越南)進口稻米。就經濟考量而言,這是合理的選擇,但是卻也帶來一些意料不到的效應,尤其是白米飲食增加,和腳氣病(維生素 B1 缺乏)的大規模出現。

起先,稻米都是用糙米或者稻穀的形式運送出口,但是隨著稻米出口貿易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在東南亞港口地區(例如現今越南胡志明市)的大糧商開始從美國和歐洲引進機械化的碾米設備,這些機械可以直接將稻殼碾成白米,大幅降低了生產白米的勞力成本。同時,白米對於跨境貿易有很多好處,相同重量下白米的體積比較小,也比較容易儲存,不容易在運送過程中發霉。1870年代起,菲律賓也開始進口白米,與此同時,菲律賓本地的糧商也接續引進機械化設備,讓白米在菲律賓都市地區 — 尤其是當時的馬尼拉—格外普及。

1880年代白米飲食的興起,在亞太地區各國都引起了腳氣病(beri-beri)的盛行,不過每個國家腳氣病爆發的歷史不一。在菲律賓,第一次腳氣病大規模爆發是在1882年,接續著當時的霍亂大流行。霍亂爆發之後,許多都市地區的人民不敢亂吃食物,只以白米維生,因此促使腳氣病的流行。整體而言,在菲律賓比較容易得到腳氣病的社會群體包括監獄裡的犯人、住在都市地區的底層階級、小孩、從霍亂疾病中復原的病人等等。

從1880年代到1930年代,現代營養學和生物醫學也都剛剛興起,來自歐洲或者美國的相關學者花了許多力氣試圖找尋腳氣病的病因,當時佔領菲律賓的美國政府甚至組織了國際會議,邀請來自亞太地區不同殖民地的學者一起集思廣益。最終,對於腳氣病病因的研究促使了維生素B1的發現,營養學史上,這也是第一種被分離出來的營養素,開展了營養學研究的新紀元。換句話說,全球食物體系規則的改變(提倡自由貿易)造成亞太地區跨境稻米交易的增加,促使某些社會族群開始從糙米轉向白米飲食,導致腳氣病的大規模發生,並間接成就了現代營養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