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南華人也把華語稱為「國語」?這與國民政府的僑教政策有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越南華人也稱普通話為「國語」?因為早期越南的華校獲得中華民國支持,故對1970年代以前出生曾受中文教育的越南華人而言,華語就是ㄅㄆㄇㄈ注音符號的「國語」。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不僅世界各國政府對此病毒防制措手不及,豈料也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防線。
近日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華人聚集區第五郡,一家中式餐館的門口張貼起一張紅紙告示,上頭寫著:「為著衛生安全起見,本餐廳在短期內,不能接待中國人客及講國語的人客,希望各界多多見諒。」此告示一出,隨即在當地華人社群掀起波瀾,雖然支持與抵制餐館作法的意見皆有,但最終餐館仍不敵輿論壓力撤下告示,並在唯一的官方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登報道歉。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名前,社會大眾多冠以病毒發源地而稱之為「武漢肺炎」,可以想見在這非常時期,各國政府與人民多數對中國人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告示中的「中國人客」較無疑義,指的就是具有中國國籍的客人,餐館短期之內無法接待來自中國的客人,此為合情合理之舉,也是為了保護本地客人。
令人好奇的是,何謂「講國語的人客」?排除前述的「中國人客」外,在越南講國語的人,可能的答案有二:一是越南華人;二是包含了來自歐美、東南亞、台灣等地講華語的華人。經筆者詢問幾位當地華人朋友後,得知該餐館老闆本身亦為土生土長的越南華人,家族中有海外成員。
餐館成立於1990年代,算是越南開放後少數菜色豐富與門面得體的餐館之一,近二十幾年來頗受越南本地華人喜愛,特別是陪同招待來自台灣、新馬、香港的經商友人。在1994年美國對越南解除經濟制裁之前,越南前三大投資地分別是: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約占所有投資總額60%,可以說越南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很大部分是由所謂的海外華人資本所支撐起的。當時,政府核准的投資案件計有1174件,進駐胡志明市周邊地區的外資就超過一半,這個海外華人資本群聚現象和西貢(胡志明市舊稱)堤岸華人密不可分。
據2014年統計,胡志明市有人口約716萬人,其中華人有41萬人,佔全市人口5.75%、全國華人人口半數。華人主要居住於第五郡、第六郡和第十一郡,其次是第八郡、第三郡、平新郡和新富郡;而第五郡即為舊稱的堤岸,是南部華人文化的凝聚地,有許多著名的華人會館、寺廟、宗祠、傳統店號、手工業和美食等。胡志明市的華人族群以廣東人最多(60%)、潮州人居次(30%),而福建、海南和客家三者屬於少數(10%)。因此,以筆者在第五郡的田野經驗來說,「廣東話」反倒是我最常聽到的華人日常生活用語,而非華語。現今的廣東話和福建話甚至被視為少數族群語言,因此獲得會館組織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華語,對現今年輕的華人子弟而言,幾乎僅在上(華語)課與工作上才會使用得到。現今越南小學華語科目教材共十冊,為越南政府教育部所編,提供小學五個學年使用,中學以上華語教材則由各華語中心自行編寫;中文讀音為漢語拼音,書寫多以簡體字為主,偶有加註正體字。
然而,對1970年代以前出生曾受中文教育的越南華人而言,華語就是ㄅㄆㄇㄈ注音符號的「國語」。越南華僑學校開辦甚早,以1907年在堤岸開辦的閩彰學校為始,校舍即為今日的霞彰會館;1912年堤岸粵僑於穗城天后宮右鄰興建穗城學校;北越海防創辦時習學校;堤岸潮幫的義安學校、客幫的崇正學校、瓊幫的樂善學校等相繼成立。僑校小學分為初小四年、高小兩年,中學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教學用語向來依各幫別而異,後逐漸改採國語。
當時僑校課程,原則上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頒課程標準辦理,但實際情況仍需視各僑校師資教材條件而定;1946年國民政府曾派員赴越視察僑校,針對課程依照部頒規章辦理予以指導。僑校中小學教本,採用中華民國教育部審定之教本,由各大書局供應。1949年中共建政後,越南中小僑校一律由台灣正中書局供應教本。根據《日內瓦協定》,1954年南北越分治,許多華人南遷致使堤岸僑校學生驟增,曾有少數僑校短暫實施二部制。加上,越南政府管制外匯促使教材書本取得成本大幅增加,正中書局遂派員商洽,決定以售價二五折供應僑校;至1956年止,正中書局銷售越南僑校教本已達18.4萬冊。據1957年的調查,除北越外,全越僑校數量共有中學25所、小學195所,學生人數逾六萬人。

對老一輩的西貢堤岸華人而言,「國語」的習得過程就是一部僑校與僑教的發展史,然而在歷經政權更迭後,國語已成為了現今的「華語」,屬於外國語言之一。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什麼是「講國語的人客」?告示中所寫:「短期內不能接待,中國人客及講國語的人客」,明顯地就是指中國籍人士以及講華語的外國籍人士,並非是指本地華人!這些講華語的外國人,可能因為與中國人有著密切的工商經貿往來,被視為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因而被拒於門外;餐館原意也是為越南本地客人與疫情防制著想,實在無可厚非。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