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魚類學家莊棣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香港魚類學家莊棣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莊用了十年時間走遍了全港千多條溪流及支流,不分晝夜致力研究本地魚的行為及生態等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莊棣華為著研究,走盡全香港6,400多條小支流,花上五年才能走一遍,十年走過兩遍。「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讓我有動力繼續追隨……」是耐性也是紀律。

文:陳志樺
圖:香港電台

一條不起眼的小溪流,也能孕育奇珍;時來風送,也能造就人材。

看來厚實、內斂的莊棣華,實質上是個享負盛名的魚類學家。他是中日混血兒,約5歲來港定居,小四時隨校秋季旅行,在銀礦灣瀑布附近意外落水,卻發現溪流中的斑斕小魚,令他著迷,好奇驅使沿流而上,見另一片天。水本有情,似引領著他:另一份人生功課。

HKS_46_3_4
小四的秋季旅行,偶然發現溪流中美麗的小魚,從此便與魚類結下不解之緣。

莊特別鍾情「蝦虎魚」,他發現蝦虎魚乃香港原生;美麗,甚有研究價值。現實中,蝦虎魚卻鮮為人知、聞所未聞。金魚街店舖前經常都擠滿著魚迷,金魚據稱是「被製造」出來的玩物,與原生比較,是天壤之別。莊為著研究,走盡全香港6,400多條小支流,花上五年才能走一遍,十年走過兩遍。「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讓我有動力繼續追隨……」是耐性也是紀律。

一條河流,還分上中下游,隨四時日夜,水裡有不同光景,有時實地觀察長達24小時,需要捱夜,完全基於科學精神,仍否「浪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HKS_46_3_11
魚類研究隨著四時變化要作實地觀察,包括生物及環境因子的影響,例如水溫、溶氧量、酸鹼度等等,是需要相當的耐性和堅持。

飲水思源,莊棣華最敬重兩位伯樂、恩師。

那年,莊到北京讀高中,再到上海訪尋蝦虎魚專家,有幸認識伍漢霖教授——他敬重的恩師。莊回想,伍教授早起晚歸,對研究工作全情投入,是指導也是身教,往後更得到提攜,得償所願,合作編輯國家級《中國動物志》蝦虎魚類部份。89年更逢機緣,熱愛蝦虎魚的日皇明仁希望與國內專家學術交流,莊成為理想人選與教授赴日拜會日皇。

在莊眼中,教授因著文化大革命,曾經路途多桀,日皇明仁本身國事繁忙,但兩人都能堅持對魚的鍾愛,不離不棄,讓他非常感動。這次經驗,日後成為他精神上的重要支柱。

HKS_46_3_6
為了深入了解及研究蝦虎魚類,莊棣華於中四時毅然到中國求學,這時候結識了他的恩師,蝦虎魚類專家伍漢霖教授。
HKS_46_3_2
莊笑言:「它是我工作上的精神支柱」。原來手中的漁網是他與日皇明仁學術交流後的紀念品,轉眼間已陪伴他渡過了接近二十個年頭。

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也許,莊一直奉行紀律、克己嚴苛,08年曾因工作纏身,試過一星期只睡三幾小時,嚴重休息不足而患上罕見腦炎。那次,面對的是癱瘓或死亡,過了關、梳理後,才懂得把眼光放得更遠,他希望把研究知識、心得回饋社會。他決意成立香港魚類學會,做推廣、分享、傳承,諷刺地,香港本是世界魚類集中地,卻乏人認真研究。其實,研究魚,也得研究環境生態,是實幹是科學,不是經濟、旅遊、門面、假大空。在腳下,有很多本土寶藏,都被視而不見。看來,莊雖長居香港,卻具備日本匠人可敬的DNA,一生一專,深入無遺;同時,永遠尊師重道。

HKS_46_3_5
2008年莊不倖患上腦炎,經此一役驅使他立即行動在香港成立魚類學會,將所學到的知識回饋社會。

由一條溪流開始,與魚結緣,格物致知,到後來發現人與大自然微妙關係。莊還不時親自帶隊夜行,離開象牙塔,看溪看魚看自然,分享知識,與眾同樂。觀魚,令人平和、釋懷,莊希望把學會研究的「自然水族」應用到精神康複,是保育,也是更深切的回饋。

當然,長遠能做到人心保育,理想不過。畢竟今天,風雨飄遙,與心中靜土,兩者之間鴻溝實在太遠。也許,格物之中,真有大智慧?

HKS_46_3_8
莊棣華認為社會越進步,人類越遠離大自然,所以他希望通過魚類學會帶領大家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故事─追尋人生》逢星期六晚上9時05分於港台電視31及31A播映,本集2月22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