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除了影響供應鏈,財報若「遲到」是上市公司另一大頭痛問題

武漢肺炎除了影響供應鏈,財報若「遲到」是上市公司另一大頭痛問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漢肺炎除了影響民生和健康之外,另外投資人和主管機關也需要謹慎面對可能因疫情而造成的財報和股東會延後問題。

文:朱建州/執業會計師、吳光俊/資深媒體人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台灣雖然不幸出現死亡案例,但所幸防疫小組因應得當,至今仍力守防線。由於多方資訊仍不明朗,抗疫從嚴,政府不得不祭出各項管制措施,民生活動也不免受到影響。不過除了適時適當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相關事情外,在經濟上另外也有值得我們需要關心的事。

金管會日前公告,若台灣會計師因武漢肺炎影響而無法赴中國查帳,以致上市上櫃公司無法於3月31日法定期限之前,提出2019年財務報告,可以檢附理由,向金管會申請延期申報。

根據2018年年報資料,有3成的上市上櫃公司在中國投資所產生的損益,占公司總損益超過2成。對照金管會先前的公告,這才明白財報遲到將會是武漢肺炎疫情稍歇後,上市上櫃公司除了修補供應鏈之外,另一個頭痛的問題。

財報無法如期提交會有多嚴重?股票停止交易。對投資人而言,這比股票利空下跌的殺傷力還可怕。此次疫情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就算在短時間解除警報,台籍幹部立馬回中國據點整理帳務,會計師接續派出所有人力奔赴中國各地進行查核,能否在3月底前完成財務報告,實在不容樂觀。

接踵而來的,是5月15日前的第一季財報,若仍無法如期完成財報或獲准延期,也將面臨股票停止交易的命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18年台灣GDP全球排名第21位,中國僅次於美國,位居第2;台灣資本市場是外資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一旦2019年財報因故無法如期公告,也將連帶影響投資台灣資本市場的國際企業自身完成財報的時間。

上海證交所已率先公布,在上交所掛牌的公司,2019年財將統一延至4月底公告;香港證監會則將依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個別申請,審理並准駁2019財報的公告日期。這同樣會影響投資上交所、港交所股票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出具財報的時程。主管機關應及早評估兩岸三地資本市場交互影響下可能產生的衝擊,並提出有效的因應措施。

財報之外,《公司法》170條規定,公司應於每年6月底前召開年度股東常會。2019年上市上櫃公司的股東常會,約有228家在5月底前召開,其餘86%、近1,500家,則趕在法令期限的6月底前召開。依正常程序,年度股東常會的前置準備時間約需2.5個月,若要在6月底前召開,至少在4月中就要確定開會時間;然而若連財報出爐的時間都抓不出來,今年各公司股東常會的召開時間,必將陷入極大的混亂局面。

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明訂,加強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揭露,是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重要原則。面對此次重大疫情,企業更應就相關利害關係人及其關注之議題,進行具攸關性及可靠性之社會責任相關資訊揭露,以提升資訊透明度。

面對2019年財務報告可能大規模難產,以及後續股東常召開時間的不確定性,最糟糕的情況,將是台股爆發史上最大停牌潮。

不少人將這次武漢肺炎與2003年的SARS作比較。就資本市場而言,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一、SRAS初期並未引起重大關注,等到了高峰期,假設以和平醫院4月24日封院作為參考,各上市上櫃公司2002年年度財報早已簽核審閱完畢,股東會也陸續召開中;而且第一季季報不須查核中國子公司,因此各公司沒有股票停牌的問題。

二、兩岸於2005年1月才正式開放直航,在此之前,小三通也好、第三地轉機也罷,兩岸人員往來絕對沒有現在頻繁,病毒的傳播自然也不若此次暢行無阻;台商來去、會計師查帳,都沒有所謂的「敵情意識」。

面對不可知的疫情變化,股市投資人對於手中持股的會否停牌,要預先評估,並做好心理準備。

上市上櫃公司則須及早檢視財報是否無法如期提交、進而開不成股東常會以致停牌,也要與主管機關溝通,商妥因應對策。尤其自許服膺公司治理的上市櫃公司,更應積極面對潛在風險與可能因應方案,並向利害關係人披露。

至於主管機關,則須更積極調查近2,000家公司的狀況,以對市場的影響程度分級處置,一方面協助公司,一方面讓市場了解實情;切莫等到亮起警戒燈號,再匆匆放鬆門檻,亂了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料敵從嚴,主管機關宜有最壞的心理準備,以防疫般的嚴肅心態,面對資本市場未來幾個月的挑戰。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