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錨定效應,避免掉進炒價陷阱

認識錨定效應,避免掉進炒價陷阱
Photo Credit: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快接收到的資料只是全部資料的一部分,是我們可以參考的資料,但我們不能輕易將它判定為標準。

我們最近除了要應付疫情,還要應對來勢洶洶的搶購潮。口罩,酒精搓手液,廁紙等各式各樣的衛生用品一律被搶購一空。面對缺貨,不少的賣家紛紛以炒價兜售衛生用品。連購入一盒只有BFE的口罩也需要數百元。

然而,我們是不是只能花費更多的金錢,去購買這些貴價的用品?如果你的答案是「對」,那你可能已經掉進了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陷阱。錨定效應指出,我們會更重視最初獲得的資訊,並將這份最初獲得的資訊視為評估的標準。

RTS30I2A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以口罩格價為例(利申:以下格價純屬虛構),假設你在瀏覽不同的網站,希望可以購買到最便宜的口罩,一按入超級市場的網站,你便發現一盒口罩的售價是400元,無論你最終會否購買這盒口罩,400元已經成為了你心目中一盒口罩的標準價格。往後,只要你發現少於400元的同款口罩,你更會認為這是物超所值,甚至不作進一步的比較便立刻講買。事實上,只將焦點放在比較兩間商店,我們或許會忽略其他用更低價錢出售口罩的商店。簡單來說,錨定效應令我們不能洞察事情的全貌,使我們落下不理性的決定。

要避免掉進這種陷阱,我們要釐清對資料的誤解。最快接收到的資料只是全部資料的一部分,這是一些我們可以參考的資料,但我們不能輕易將它判定為標準。要翻閲過全部(大部分)的資料,整理全面的趨勢,我們才能作出判決。

AP_20031232294162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面對搶購潮,社會上下人心惶惶,但我們也不能失去理智,購買衞生用品時,請慬記要持平地比較價格,不能一葉障目,衝動行事。這樣,我們能確保身體健康的同時,我們的錢包也就能平平安安了。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