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權力的遊戲」:也許馬哈迪成為過渡期首相是「以退為進」

馬來西亞的「權力的遊戲」:也許馬哈迪成為過渡期首相是「以退為進」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有可能在採取「以退為進」的觀望行動——名義上希盟政府已經垮臺,他名正言順地辭呈,實際上待鬥爭的雙方在最終都要爭取他再度任首相,因此辭掉首相一職的馬哈迪,似乎有更多的選擇籌碼。

隨著馬來西亞國家最高元首24日傍晚接納馬哈迪辭呈、委任其成為過渡首相,以及希盟主席理事會的會議展延至25日後,持續了數日的政爭暫時冷卻。筆者這裡總結一下過去48小時內發生的事:

  1. 公正黨的阿茲敏派系、土團黨、砂拉越政黨聯盟、巫統在23日下午召開高層緊急會議。
  2. 巫統主席、阿茲敏、砂州政黨聯盟主席、沙巴民興黨主席、伊斯蘭黨主席等人,約晚間七時前往國家王宮覲見國家元首。
  3. 晚間,阿茲敏在雪蘭莪州(Selangor)的喜來登酒店舉辦閉門宴會,聚集了來自巫統、馬華、國大黨、伊斯蘭黨、土團黨、砂拉越政黨聯盟、民興黨的國會議員與政黨高層,稱已經掌握131名國會議員的支持。
  4. 馬哈迪24日早晨與希盟領袖安華、林冠英、末・沙布會面,會後安華表示滿意馬哈迪「堅守改革」。
  5. 阿茲敏與11名議員、土團黨(含26名議員)宣佈退出希望聯盟。
  6. 馬哈迪宣佈辭首相一職,並辭去土團黨總裁的黨職。
  7. 馬哈迪覲見國家元首,獲委任為過渡首相直到新內閣成立。

未來首相交接不明朗引政爭

馬來西亞自2018年第14屆全國大選希盟勝選以來,政治局勢仍不穩定。尤其希盟內部對於首相交接的時機也未達成共識,因此會傳出「後門政府」、「保馬行動」、「信任動議」及簽署法定聲明力挺馬哈迪的種種傳言。

為什麼馬哈迪的「交棒問題」會成為重大且各方矚目的事情,這是由於希盟在2018年推舉馬哈迪成為首相候選人時,達成共識、對外宣稱馬哈迪只會擔任半屆(兩年)的首相,就會將首相位置「禪讓」給安華。所以希盟認為馬哈迪在勝選後必須遵守諾言。

然而隨著安華與其副手阿茲敏在公正黨的內鬥逐漸白熱化、希盟執政的成績不如人意,以及馬哈迪對「交棒問題」三緘其口,使得希盟內部迫切希望馬哈迪對「交棒問題」有個明確的答案。終於在2月21日晚,希盟召開了主席理事會討論「交棒問題」,當晚議決:首相馬哈迪可以在APEC會議結束後,自主決定交棒給公正黨主席安華。雖然在會議上以阿茲敏主導的派系在會議上對馬哈迪表達支持,建議馬哈迪做滿一屆首相,當面公然與安華唱反調。但是當晚的會議被希盟高層視為已經解決長久以來關於「交棒問題」的糾紛。在兩日後會爆發如此激烈的政爭,實為大出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根據目前事件發展的觀察,筆者認為本次政治事件或是由阿茲敏派系聯合土團當主席慕尤丁為首的成員所主導的「挾諸侯以令天子」事件,他們以「馬哈迪將會支持」作為號召,邀請在野黨團出席在喜來登酒店聚會來彰顯勢力,當人數逐漸湊夠後才進一步提出在支持馬哈迪出任首相的前提下,另組新的聯合政府,並希望馬哈迪答應。

筆者認為,馬哈迪事前對這一齣戲是不知情且不支持的,否則他大可宣佈內閣改組、在事情發生之後不與希盟領袖會面;而且動機也存疑——畢竟他在21日才與希盟各成員黨達成交棒共識,何以要採取風險如此高的一步棋?值得注意的是,馬哈迪並未出席23日在喜來登酒店的聚會,從事情發生至今未召開任何記者會表態看法與立場。筆者傾向於認為21日馬哈迪與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達成的「交棒共識」對阿茲敏派系與土團黨極為不利,畢竟若最終是安華繼任首相,阿茲敏派系或會被排擠、作為希盟成員黨議席最少的土團黨也會遭到邊緣化,於是阿茲敏派系與土團黨才會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因此,我想馬哈迪在辭首相一職時也辭掉在土團黨的黨職,是一種要與土團黨其他成員切割、表達抗議的方式。

RTS2J137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左起:馬哈迪、安華和阿茲敏

我想,馬哈迪現在有可能正在採取「以退為進」的觀望行動——名義上希盟政府已經垮臺,馬哈迪名正言順地辭呈,實際上是雙方鬥爭的最後目的都是要爭取他出任首相。辭掉希盟首相後,馬哈迪似乎有更多的選擇籌碼。截至24日下午七時的局勢是這樣:

  1. 安華無法拉攏更多議員組織政府,安華24日下午覲見國家元首但無宣佈任何組織政府的計劃。
  2. 巫統、伊斯蘭黨、土團黨、砂拉越聯盟、民興黨,以及剛退黨的阿茲敏派還沒準備好聯盟(彼此太多利益衝突,參與這次行動並非蓄謀已久,仍需要時間協調 ),否則23日晚便宣佈成立新政府。
  3. 「朝野」政黨(包括土團黨、行動黨、公正黨、誠信黨、民興黨、國陣、伊斯蘭黨)支持馬哈迪繼續出任首相。
  4. 擁有56議席的東馬政黨是「造王者」,但東馬政黨與雙方的談判皆未談攏。

總的來說,馬來西亞國會共有222席,希盟執政原有129席,但阿茲敏派與土團黨退出希盟,分別帶走了11席和26席共37席,希盟(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僅剩92席;而在野黨的情況則是:國陣42席加上土團黨26席、阿茲敏派系11席、伊斯蘭黨18席共有97席。目前,雙方都未能找到足夠的議員(需112席)支持,所以至今沒有一方得以宣佈成立政府。

以下是局勢發展的幾種可能性:

  1. 希盟(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92席、民興黨9席與砂拉越聯盟18席(共119席)執政;
  2. 國陣42席、土團黨26席、阿茲敏派系11席、伊斯蘭黨18席與砂拉越聯盟18席(共115席)執政;
  3. 國陣或希盟其中一方出現跳槽至對方陣營的現象,打破東馬政黨「造王者」導致的政治僵局;
  4. 解散國會,馬來西亞將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

僅從媒體新聞的管道觀察政治事件,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脈絡和線索在只能從旁推敲。但萬變不離其宗,議會民主之下的權力鬥爭始終是赤裸裸的數學題。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