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權力遊戲的終局之戰?回顧馬哈迪成為世界最年長國家領導人之路

權力遊戲的終局之戰?回顧馬哈迪成為世界最年長國家領導人之路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是目前全球年紀最大的國家領導人,他縱橫馬國政壇一甲子以來,經歷了多場政治鬥爭。最近馬哈迪因政爭而在一日內,竟辭相又任代理首相,無論這終局之戰為何,必定為馬國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本週一馬來西亞發生了政壇大變動。執政陣營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內部矛盾的白熱化,觸發了反對人民公正黨主席安華的派系退黨出走,同陣營的盟黨土著團結黨亦退出希望聯盟。首相馬哈迪在此刻選擇辭去首相一職,並辭任土著團結黨主席。

現在離2018年5月上屆國會大選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馬哈迪究竟打著什麼如意算盤,為何在此刻背棄對交棒安華的承諾?這可以從他過去的成長背景和權力鬥爭的歷史一探究竟。

馬哈迪的家世背景

馬哈迪出身校長家庭,1925年出生在馬來半島農業州吉打(Kedah)。由於他的祖父來自印度喀拉拉邦(Kerala),馬哈迪常被馬來政治人物取笑血統不純,甚至貶稱為「嘛嘛」(mamak),即印度淡米爾穆斯林的俗稱。他中學時代就讀於父親掌管的學校「政府英語學校」(Government English School),其父親對他管教嚴格,在英式教育下把馬哈迪塑造成學業優異的學生。

經歷二戰至中學畢業後,他前往新加坡深造,就讀於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School of Medicine),而非多數馬來精英學生前往學習法律的英國,因為他未能得到政府獎學金。他在新加坡唸書時,常參與辯論會和供稿給「海峽時報」,而他至今的筆名C.H.E. Det就是從當時開始使用的,意即「馬哈迪先生」(Che是吉打方言「先生」,Det是馬哈迪名字縮寫)。

他甚為關注馬來族群的前途,常常就馬來人的民族劣根性針砭時弊。他的馬來民族主義情緒,伴隨他一生,因為他期望有一天馬來人可以跟華人和西方人平起平坐。馬哈迪少年和青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對我們了解其政治生涯極為關鍵。

馬哈迪第一個權鬥對象——東姑阿都拉曼

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吉打服務,四年後開設私人診所。這段時間他已在本地政治圈大展拳腳,而他把第一個鬥爭矛頭指向了吉打同鄉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東姑是吉打王族,中學時代就讀於馬哈迪同校「政府英語學校」。據稱他天性散漫、吊兒郎當,不喜歡唸書,但體育很好。馬哈迪的父親曾要東姑母親好好管教孩子,因為東姑曾經騎在僕人的肩上去上學,還有在休息時間跟死黨一起到處晃,期望取得其他同學的順從。東姑年少輕狂的行為讓馬哈迪看在眼裡,這也種下了往後不和的苗頭。

Tunku_abd_rahman
Photo Credit: 公有領域
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亦被尊為馬來西亞國父。

根據澳洲記者Barry Wain在其著作「馬來西亞獨行俠」(Malaysian Maverick)的說法,兩人首次衝突來自1940年代馬哈迪糾正東姑書信的語法。接著馬哈迪也反對東姑對英軍可以留下駐守馬來亞的承諾。他甚至反對馬來西亞國歌採用民歌Terang Bulan的旋律。而馬哈迪於1964年選上國會議員後對東姑「溫和路線」的批判變本加厲。他也被冠上「馬來極端分子」(Ultra)之名。

在東姑勸說李光耀帶領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基於李光耀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口號遭到馬來保守派和馬哈迪的反對),馬哈迪又藉1969年國會選舉失敗和繼而爆發的種族衝突,把槍口對準了東姑。他寫了一封公開信,批判東姑無能保障馬來人的利益和抗衡華人及印度人,為此東姑應該下台。東姑見狀不滿,將馬哈迪趕出巫統。

馬哈迪就在這時候開始動筆書寫第一本書「馬來人的困境」(Dilema Melayu),他認為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土著,而當前經濟利益都被華人所奪走了。為了矯正這個現狀,政府應該採用扶持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如保留馬來土地、提供政府獎學金和確立配額(quota)讓馬來人得到原應擁有的權利。

這本書出版後隨即遭到東姑的封禁,但由於它影響力巨大,吸引年輕黨員對馬哈迪的支持,最後他得以重新加入巫統。受到馬哈迪強烈批判的東姑也在1970年因「五·一三種族衝突」解決不當而被迫辭職首相一職。

馬哈迪第二個權鬥對象——東姑拉沙里

馬哈迪回到巫統後,受到新首相拉薩(Abdul Razak)的重用,被委任為教育部長。他在書中主張的扶持馬來人政策也被實現在拉薩的「新經濟政策」(Dasar Ekonomi Baru)中。馬哈迪的仕途一路平順,在繼任首相胡仙翁(Hussein Onn)的任期中也被任命為副首相,進而在1981年接任首相。

在任相期間,馬哈迪受到來自王室和伊斯蘭主義者的挑戰,但他都成功解決與他們的鬥爭。真正讓他陷入困境的,是1987年的巫統領導層選舉。馬哈迪受到東姑拉沙里(Tengku Razaleigh Hamzah)挑戰其黨主席和首相職位。

東姑拉沙里跟東姑阿都拉曼一樣是王室出身,在英校唸書,並畢業於英國大學經濟系。他曾是馬來西亞的財政部長,以及多個經濟機構的創辦人和主席,如土著銀行(Bank Bumiputra Malaysia)、國家企業公司(PERNAS)、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國民投資公司(PNB)等。他的成就使他成為1976年首相胡仙翁副手的四大人選之一。同期副首相的競爭者除了馬哈迪,還有外交部長加沙里·沙菲宜(Ghazali Shafie)和鄉區發展部長嘉化·峇峇(Ghafar 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