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與台灣燈會:息而不滅的藝術展演,還是煙花式的一夕狂歡?

淺談「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與台灣燈會:息而不滅的藝術展演,還是煙花式的一夕狂歡?
Photo Credit:《環.臺中光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的臺灣燈會在臺中除了后里、文心雙園區之外,同時間也有觀光局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主辦,首屆「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燈會與光影藝術的差別在哪裡呢?顯而易見的是,燈會花燈在白天視之仍可以是件賞心悅目的雕塑,但燈光裝置型的作品往往在天黑點燈的那一刻才能成立。

交通部觀光局在2020台灣燈會記者會提出「燈會2.0」的概念,汲取之前屏東燈會及台南月津港燈節的成功經驗,導入科技升級、國際交流、藝術策展等機制,打造全新的觀光|藝術節品牌。

今年的台灣燈會在台中除了后里、文心雙園區之外,同時間也有觀光局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主辦,首屆「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光之書寫」為題邀請台、法、日藝術家共同參與,於國美館公園綠地展示多件大型燈光裝置,除了呼應燈會主題,也讓有意欣賞燈會的民眾於台中地區又多一個觀光行程的選擇。藝術展演與節慶活動,有著不同的觀演關係、社會功能、及策劃概念,兩方多有交集卻仍大異其趣。

那麼燈會與光影藝術的差別在哪裡呢?一個顯而易見的是,燈會花燈在白天視之仍可以是件賞心悅目的雕塑,但燈光裝置型的作品往往在天黑點燈的那一刻才能成立。例如光之書寫中,姚仲涵的《光電獸系列》,或是莊志維的《森林中的洋流》,在白日視之只能看到其硬體結構,《森林中的洋流》中「請勿跨越」的牌子可能還更容易成為觀者視覺的焦點。

00003_3_9
Photo Credit:《光電獸系列》

只有入夜燈明之際,藝術家描繪的,光與電的塞伯格精靈才會顯現在民眾面前。另外。我們大可以預想會造訪台灣燈會或光影藝術節的客群性質、人數都不會一樣。

比起藝文展演可以讓藝術家一逞才華與內心戲,燈會可能更容易落入觀眾導向的思考中。

00003_3_13
Photo Credit:《森林中的洋流》

我們或許可以從兩件沉浸式大型影像裝置梳理其中的差異,分別是光之書寫的《迴聲(Échos)- 台灣藝術史1960沉浸式體驗》和台灣燈會的《環.台中光影》。

前者由台|法雙人組藝術家電波接受器(Sondes A/V Duo)創作,將196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作品元素拆解、重構,透過全息投影將展場空間化為一個大型沉浸式軟雕塑,觀者可以選擇踏入其中徜徉藝術家的神秘宇宙,也可以從展場外透過單面鏡從另一個角度觀看這個作品。

00003_3_15
Photo Credit:《迴聲(Échos)- 台灣藝術史1960沉浸式體驗》

《環.台中光影》則是由9公尺高的環形投影和中央約兩層樓高的樹幹型裝置組成,影像內容則將台中市的歷史景觀、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分幕呈現。

無邊界意境
Photo Credit:《環.台中光影》

平心而論,《環.台中光影》沒有《迴聲》轉譯的文本內容、多元的觀看結構,甚至是音樂的設計、影像的精緻度都略遜一籌,儘管有些粗糙且不太真實(譬如描繪自然生態的一幕出現了十分阿凡達的粉紫色森林,身為台中市人我認真不知道這是在指涉台中哪個地區的生態景觀)但它確實比較「好拍」(instagrammable),藝術風格也非常符合大眾對燈會這類大型節慶會有的想像:熱鬧、華麗、繁複。

這兩件沉浸式展演各自在自己的舞台完成它們的任務,呈現出不同語境下,對本土人文(在地景觀或台灣藝術史)的閱讀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燈會同樣在后里森林園區規畫了一個「藝術創新燈區」,邀請15位裝置、聲音、雕塑、科技藝術家設計若干件燈光裝置。在這個燈區,便完整的暴露出藝術品與節慶現場之間的拉扯與角力。

游文富的兩件裝置《有天森林掉下一塊起司—鼠來堡》和《春雪後》透過燈光的點綴成為台灣燈會兩個熱門的打卡點,但其他作品卻未必能受這樣的青睞。

林芝宇、賴瑋婷的《相思與相思之間》主打嗅覺體驗,但在說明不甚清楚的狀況下民眾卻未必有心思進入作品嗅聞藝術家準備的青草。李霽和陳建騏聯合創作,涉及聲音藝術的《樹木的聲音》,則在人潮和環境的吵雜聲響下大打折扣。

而此燈區腹地偏小,各作品距離太近,導致光線互相干擾(並且,如果民眾是看完主燈或其他燈區才逛到這邊的話,應該會很困惑「這裡怎麼這麼暗」)也是一大硬傷。而這些都直指一個盲點:在策展觀點與節慶本身缺乏統籌的情況下,不是每個作品都適合在燈會這樣的場合被欣賞。

藝術創作與節慶展演之間,可以有無數種斡旋的方式、可以找到各種出人意表而充滿魅力的平衡點,但歸根究柢,它們終究不(完全)是同一件事。從近年導入策展概念、進而建立獨立品牌價值的地方燈節或其他節慶,我們的確可以看到某種新型態的節慶形式逐漸出現。

但就如同吳牧青在一篇台灣燈會的前導文所提到的,2020台灣燈會確實仍保有少不少「傳統燈會包袱」,強調五顏六色的傳統風格無可避免地讓主辦單位設計的參觀脈絡打了折扣,甚至不同燈區彼此的音響設計都在互相干擾,如何有效的統整燈節的整體景觀,仍然是一個待解的課題。

然而換個角度想,民俗節慶原本就有其自成一格的美學風格,且傳統燈會行之有年,不同參與單位各騁所能的「藝競」文化又何嘗不是本地風俗寶貴的一面?傳統燈會景觀是不是非得是個「包袱」,是否真的需要藝術家或策展人的介入(甚至是「指導」?),同樣值得主事者或是藝文界反思。

此次2020台灣燈會與光影藝術節同時異地的運作方式,確實保有節慶活動及藝術展演各自的獨立性,並拓展大台中地區於燈節期間的觀光潛力,這是主辦單位(無論市府或中央)值得肯定之處。

然而在燈會閉幕前夕,便已驚傳盧市府推翻原議,擬不原地保留由林舜龍設計的主燈《光之樹》,若無認養單位將即席拆除的消息,讓燈會期間息聲片刻的政治角力隱約又浮上水面。再連結至近日台中州廳用途的爭議,和再前些日子台中花博策展人痛批花博園區荒廢一事,不免讓人不安大台中的藝文景觀,是否就是下一個在政治立場傾軋之中被碾碎的齒輪。

在節慶歡騰、盛事落幕之後,主事者更應該要有足夠的智慧,以永續經營的角度發掘藝文活動息而不滅的發展潛力,而非煙花式的一夕狂歡。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