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東南亞銀行的過去與未來:為何許多東南亞銀行創辦人都是華商?

東南亞銀行的過去與未來:為何許多東南亞銀行創辦人都是華商?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南亞華商是亞洲經濟不可忽視的群體,尤其有許多銀行是東南亞華人所創立的,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政治發展脈絡不同,有的華資銀行被國有化或被土著資本收購,但也有的仍不斷茁壯。

東南亞華人是區域內商業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根據Darryl Crawford引述世界銀行統計(2010),東南亞華人對區域經濟的貢獻高達6000億美元,而華人所控制的500家當地最大公司,資產總值就高達5000億美元。大批中國人自清末民初起大量移居東南亞,他們多數是契約勞工。在僑居地打拼多年後,不少華人創出一片天地,有人成了富商,有人則擁有自己的事業。有的華人在當地的身份,也從低階的「外來勞工」,轉變為業主和中間商。

華人有充當當地土著和歐洲殖民者的「中間人」傳統。美國學者Edna Bonacich把這批「中間人」稱爲「中間人型少數族群」(middleman minorities),意即他們作為少數民族,並非處於低端地位(如勞工),而是充當中間商,投入貿易和商業,以及作為代理人、勞力仲介、收租人、放債人和經紀人。他們的角色,是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雇主和僱員,以及業主和租戶的中介。與華人「中間人」性質類似的,還有歐洲猶太人、東非印度人、南亞帕西人、土耳其亞美尼亞人和南美黎巴嫩人等。

「中間人型少數族群」的金融角色

在所有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中間人」體系莫過於金融業。「中間人型少數族群」在當地可說是金融業的先驅之一。由於猶太人早期在歐洲被禁止參與手工業和擁有土地,他們只能從事基督教所排斥的放貸業,使得後來不少猶太人投入金融領域。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歐洲也有「宮廷猶太人」(court Jew),為歐洲貴族提供金融借貸服務。歐洲猶太人移民美國後,更創立了數家著名的投資銀行,如高盛(Goldman Sach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在香港,帕西人碧荔(Dhunjeebhoy Ruttonjee Bisney)是創立香港匯豐銀行(HSBC)的幕後推手之一。同一時代,帕西人麼地(Hormusjee Naorojee Mody)和亞美尼亞人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創辦了「遮打與麼地公司」,發展地產和股票行業。遮打更是香港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帕西人和亞美尼亞人亦活躍於原鄉印度和鄂圖曼土耳其的金融業。

東南亞各國的金融體系,則分為歐資、華資和土著資本。歐資是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設立的銀行,如印尼的尼德蘭貿易公司(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爪哇銀行(De Javasche bank)、菲律賓群島銀行(前身El Banco Español Filipino de Isabel II)、馬來西亞的匯豐銀行(1884年於檳城設立)、渣打銀行(1875年於檳城設立)、越南的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和東帝汶的大西洋銀行(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這些銀行背後分別是來自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的資本。

華資銀行比歐資來得複雜和多元。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銀行起初多為華資。華人創辦銀行有多種目的,如往中國寄送僑匯(remittance)、企業融資、借貸和儲蓄等業務,其中僑匯是華資銀行原本最主要的功能。

根據「僑鄉文化檔案主題館」,僑匯用以維持原鄉的家計生活、贍養族人、翻修舊居、宗祠和寺廟,亦用來投資房地產和支持慈善事業。僑匯也是一種積蓄,用以支撐晚年回鄉的退休生活。早期僑匯多由親友或自己自行帶回家鄉,後來由「水客」代送回鄉。在1920-30年代,民信局(民間的郵局)成了華人代送家書和僑匯的機構。銀行則是寄送僑匯的另一選擇。

經手僑匯的銀行除了有歐資的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以及中資的中國銀行外,東南亞當地的華資銀行承擔了寄送僑匯的角色。新加坡的華僑銀行(OCBC)由新馬橡膠大亨李光前合併三家銀行(華商、合豐和華僑)所成立,原是為了方便華人企業融資,其在1930年代開始受民信局委託,將僑匯撥到中國原鄉。1932年華僑銀行成立民信部經營民信業務,與中國國內郵政儲金匯業局和民信業者合作,將東南亞華人的僑匯寄回閩粵地區的原鄉。

新馬兩國華資銀行的發展歷程

華資銀行的多重角色,在於其「中間人」的功能連結了華人與原鄉以及華人與資本市場。除了大型的歐資銀行外,東南亞各國最初的銀行大多是華人資本所設立。馬來西亞華資銀行設立前,主要的銀行為商業銀行(Mercantile Bank)、匯豐和渣打。柔佛富商黃亞福(Wong Ah Fook)於1903年在新加坡設立了新馬第一家華資銀行廣益銀行(Kwong Yik Bank),提供當地華人借貸服務。這是因為當時的華人不容易得到來自歐資銀行的資本,開設銀行可以方便華人企業進行融資。

之後華人又在新馬兩地創立了砂拉越廣利銀行(1905)、四海通銀行(1907)、華商銀行(1912)、合豐銀行(1917)、華僑銀行(1919)、峇株巴轄銀行(1919)、利華銀行(1920)、砂拉越聯昌銀行(1924)、砂拉越華達銀行(1929)、大華銀行(1935)、萬興利銀行(1935)、華聯銀行(1946)、崇僑銀行(1950)和砂拉越福華銀行(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