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銀行的過去與未來:為何許多東南亞銀行創辦人都是華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南亞華商是亞洲經濟不可忽視的群體,尤其有許多銀行是東南亞華人所創立的,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政治發展脈絡不同,有的華資銀行被國有化或被土著資本收購,但也有的仍不斷茁壯。
東南亞華人是區域內商業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根據Darryl Crawford引述世界銀行統計(2010),東南亞華人對區域經濟的貢獻高達6000億美元,而華人所控制的500家當地最大公司,資產總值就高達5000億美元。大批中國人自清末民初起大量移居東南亞,他們多數是契約勞工。在僑居地打拼多年後,不少華人創出一片天地,有人成了富商,有人則擁有自己的事業。有的華人在當地的身份,也從低階的「外來勞工」,轉變為業主和中間商。
華人有充當當地土著和歐洲殖民者的「中間人」傳統。美國學者Edna Bonacich把這批「中間人」稱爲「中間人型少數族群」(middleman minorities),意即他們作為少數民族,並非處於低端地位(如勞工),而是充當中間商,投入貿易和商業,以及作為代理人、勞力仲介、收租人、放債人和經紀人。他們的角色,是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雇主和僱員,以及業主和租戶的中介。與華人「中間人」性質類似的,還有歐洲猶太人、東非印度人、南亞帕西人、土耳其亞美尼亞人和南美黎巴嫩人等。
「中間人型少數族群」的金融角色
在所有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中間人」體系莫過於金融業。「中間人型少數族群」在當地可說是金融業的先驅之一。由於猶太人早期在歐洲被禁止參與手工業和擁有土地,他們只能從事基督教所排斥的放貸業,使得後來不少猶太人投入金融領域。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歐洲也有「宮廷猶太人」(court Jew),為歐洲貴族提供金融借貸服務。歐洲猶太人移民美國後,更創立了數家著名的投資銀行,如高盛(Goldman Sach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在香港,帕西人碧荔(Dhunjeebhoy Ruttonjee Bisney)是創立香港匯豐銀行(HSBC)的幕後推手之一。同一時代,帕西人麼地(Hormusjee Naorojee Mody)和亞美尼亞人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創辦了「遮打與麼地公司」,發展地產和股票行業。遮打更是香港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帕西人和亞美尼亞人亦活躍於原鄉印度和鄂圖曼土耳其的金融業。
東南亞各國的金融體系,則分為歐資、華資和土著資本。歐資是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設立的銀行,如印尼的尼德蘭貿易公司(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爪哇銀行(De Javasche bank)、菲律賓群島銀行(前身El Banco Español Filipino de Isabel II)、馬來西亞的匯豐銀行(1884年於檳城設立)、渣打銀行(1875年於檳城設立)、越南的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和東帝汶的大西洋銀行(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這些銀行背後分別是來自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的資本。
華資銀行比歐資來得複雜和多元。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銀行起初多為華資。華人創辦銀行有多種目的,如往中國寄送僑匯(remittance)、企業融資、借貸和儲蓄等業務,其中僑匯是華資銀行原本最主要的功能。
根據「僑鄉文化檔案主題館」,僑匯用以維持原鄉的家計生活、贍養族人、翻修舊居、宗祠和寺廟,亦用來投資房地產和支持慈善事業。僑匯也是一種積蓄,用以支撐晚年回鄉的退休生活。早期僑匯多由親友或自己自行帶回家鄉,後來由「水客」代送回鄉。在1920-30年代,民信局(民間的郵局)成了華人代送家書和僑匯的機構。銀行則是寄送僑匯的另一選擇。
經手僑匯的銀行除了有歐資的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以及中資的中國銀行外,東南亞當地的華資銀行承擔了寄送僑匯的角色。新加坡的華僑銀行(OCBC)由新馬橡膠大亨李光前合併三家銀行(華商、合豐和華僑)所成立,原是為了方便華人企業融資,其在1930年代開始受民信局委託,將僑匯撥到中國原鄉。1932年華僑銀行成立民信部經營民信業務,與中國國內郵政儲金匯業局和民信業者合作,將東南亞華人的僑匯寄回閩粵地區的原鄉。
新馬兩國華資銀行的發展歷程
華資銀行的多重角色,在於其「中間人」的功能連結了華人與原鄉以及華人與資本市場。除了大型的歐資銀行外,東南亞各國最初的銀行大多是華人資本所設立。馬來西亞華資銀行設立前,主要的銀行為商業銀行(Mercantile Bank)、匯豐和渣打。柔佛富商黃亞福(Wong Ah Fook)於1903年在新加坡設立了新馬第一家華資銀行廣益銀行(Kwong Yik Bank),提供當地華人借貸服務。這是因為當時的華人不容易得到來自歐資銀行的資本,開設銀行可以方便華人企業進行融資。
之後華人又在新馬兩地創立了砂拉越廣利銀行(1905)、四海通銀行(1907)、華商銀行(1912)、合豐銀行(1917)、華僑銀行(1919)、峇株巴轄銀行(1919)、利華銀行(1920)、砂拉越聯昌銀行(1924)、砂拉越華達銀行(1929)、大華銀行(1935)、萬興利銀行(1935)、華聯銀行(1946)、崇僑銀行(1950)和砂拉越福華銀行(1951)。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