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本「社區感染」威脅,安倍政權上緊發條了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當前的難題,除了防止感染繼續擴散外,如何補足民生用品也是相當重要的。以口罩來說,日本口罩量目前仍是相對不足。
最後一刻自肅
隨著中國武漢開始爆發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延燒到日本愈來愈兇,日本政府也面臨重大的信任危機。在2月26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以首相身份,要求兩週至三週內的大型演唱會、文化活動與體育競賽等全數中止。消息一發布後,許多活動立刻比照辦理,未來三週內取消的各項活動,估計超過數百場,損失則是難以估計,總額至少數百億日圓。
安倍政權在最後一刻終於出手,原因在於新型冠狀病毒在全日本各地已經有開始擴散的風險。根據官方統計的數字,在26日前感染病毒的總數來到877人,其中包含695位是停泊在橫濱大黑碼頭英籍觀光遊輪鑽石公主號乘客。其中,包括東京都與北海道等,開始出現更多感染數字,這兩個區域被認為是極有可能出現社區感染的高風險區,因此政府不得不在此刻趕緊發布。
安倍晉三說:「為了防止感染擴大,我們要有萬全的準備,今後會視疫情動向隨時調整。」此外,政府公布的基本方針上,也鼓勵員工在家遠距上班、或是錯開上班尖峰時段搭乘大眾運輸、如果出現初步發燒與連續咳嗽症狀,就先在家自主隔離,不要直接往醫院跑。政府相關人士並跟日本媒體指出,未來一至兩週是關鍵期,如果不度過此刻,未來疫情可能會很難掌控。
而就在27日,安倍晉三也正式宣佈,從3月2日起到3月底春假結束前,全日本的公立國高中小學到幼稚園,都希望全部休校。並表示:「孩子們的健康比什麼都重要,防止感染蔓延是最重要的。」安倍的口氣相當堅定,彷彿進入作戰模式。

民意開始反彈
然而,安倍晉三的民調,在這幾週已經有很大幅度的波動。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在22日與23日間的電話訪談民調,安倍晉三的支持度已經滑落到36.2%。對比2月15日與16日共同通信社所做的41.0%,安倍又滑落了近5%。執政的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世耕弘成只能低調表示:「這是很多原因下導致的結果,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真摯地接受,這是最重要的。」
除了先前幾個月,因為賞櫻會問題而引發濫用權利爭議外,安倍政權在這幾週處理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果,都讓許多日本人不滿意。日本人多半認為內閣處理太過天真、不只對於中國來的班機不全面禁止外,鑽石公主號下船的乘客又再度被檢驗出陽性反應等,許多的小環節疏漏,已經造成更大且難以彌補的缺口。
在野黨自然不會放過攻擊首相的機會,其中厚生勞動省大臣加藤勝信,在很多可以防止的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定,也不及時擴大可以篩檢的機制,在26日眾議院開議遭到立憲民主黨黨魁枝野幸男毫不留情批評「危機意識極度缺乏」。安倍晉三只能當面緩頰說:「以對策本部的立場,會持續對國民發出正確與容易理解的情報。」加藤勝信則表示:「我們會持續努力調查、並創造更容易檢疫的環境。」
地方圍堵中央
不過,對於日本中央防疫力道不足的聲浪,也燃燒到了地方自治體。神奈川縣知事黑岩祐治就在26日批評,光是鑽石公主號,就應該先以國家規格處理,結果一開始是神奈川縣全體動員警消醫護、後來國家才派出職員及災害派遣醫療團隊,但是船上的疫情已經開始延燒。黑岩認為,縣府當然是全力協助,但是有很多資源是中央才能授權的,結果中央太輕忽疫情,造成鑽石公主號感染擴大不可收拾。
其他包括大阪市長松井一郎,也認為大阪早在政府宣布一週前,就已經開始各種活動自肅(日文的自我約束),要是等到中央提醒,早就來不及。大阪市雖然沒有任何中小學童感染,但是也先提前宣布全市的中小學與幼稚園停課2週到3月13日,比其他縣市都快決定。直到27日傍晚,安倍晉三才正式宣布,全日本的公立國高中小從3月2日開始全體休校。
此外,包括栃木縣知事稻田富一也批評中央,認為國家要比地方的行動還要更快一步才行。加上該縣也有收治下船後「陰性變陽性」的病人,對於病情的擴張也相當擔憂,這幾週以來,這樣「地方圍堵中央」的發言愈來愈多,讓安倍晉三在支持率失速之餘,趕緊拿出對策,以免將來真正發生社區感染時,中央政府應變成為壓垮政權支持度的最後一根稻草。
口罩不足難解
然而,政府當前的難題,除了防止感染繼續擴散外,如何補足民生用品也是相當重要的。以口罩來說,日本口罩量目前仍是相對不足,台灣政府則是早先一步禁止出口外、並收歸國有、實施實名購買制、最後成立所謂「口罩國家隊」拉足生產線來增產口罩。不過日本政府在二戰後,幾乎已無類似物資集體徵用與生產的經驗,因此如何維持口罩穩定供需,對日本政府來說也是難題。
日本政府雖然同時鼓勵公司以遠距上班代替,減少與人群接觸機會。雖然有電通等大公司效法,但是日本社會幾乎以中小企業為主,一個20到50人的公司,幾乎是一人一個崗位。
就有日本上班族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在家工作對我的公司來說,就跟夢一樣」,也有上班族說:「錯開通勤也很難,客戶都有固定時間,除了早一小時上班避開人群,不然真的沒有辦法(避免人多混雜)。」

悲觀來說,安倍政府當初在過於天真的判斷下疏於防範,讓疫情開始在國內逐漸擴大。
而樂觀點來看,在26日起,政府總算拿出較鐵腕的手段,要求各大活動禁止兩週、公立國高中小學幼稚園停課。不然一但疫情失控,影響國際形象被貼上「感染大國」,接下來的奧運舉辦恐怕也將成為泡影。當初民主黨就是在三一一大地震處理,而被趕下台,如今這樣的影子,似乎已能在安倍政權中,再度看出端倪。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之瑜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2-29 WHO提升武漢肺炎全球風險至「非常高」,「仇中恐韓」情緒蔓延各國
- 2020-02-29 2020年各種變動接踵而至,捲入時代漩渦的你如何安撫內心焦慮?
- 2020-02-28 面對日本「社區感染」威脅,安倍政權上緊發條了嗎?
- 2020-02-28 「台灣疫情失控、每人可領10片口罩」調查局分析指中國網軍發動「假消息戰」
- 2020-02-28 武漢肺炎康復期比SARS還長,公衛專家呼籲提升醫療能量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