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逆襲:美國嚴重的貧富不均,讓桑德斯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年輕人」

社會主義的逆襲:美國嚴重的貧富不均,讓桑德斯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年輕人」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愈年輕的世代,愈能感受到貧富的不均,這也使得不同世代,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候選人的喜好程度相當不同。愈來愈多政治人物開始為社會中低階層發聲、推行社會福利政策,但由於生長背景的不同,支持福利政策的選民,多半以年輕人為主。

民主黨目前已經完成三場初選,這幾場初選下來,最令人驚訝的,莫過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接連勝利。而桑德斯的勝利也使得許多科技金融界的高層們,公開表態反對桑德斯,例如前高盛總裁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 )就在推特上發文說:「若桑德斯當選總統,會毀了我們的國家。」

不過,若有關注美國這幾年的政壇風向,不難發現,社會主義正在美國社會興起,尤其是在年輕族群。 桑德斯和2018年當選眾議員的話題人物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簡稱AOC),都有一群相當忠實的支持者,前者稱自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Social Democrat),後者則以民主社會主義者(Democratic Socialist)自居,先不論這兩者的差別,這兩位政治人物所接受到的支持與關注,不免讓人好奇,過去總將資本主義視為圭臬的美國,是否要開始擁抱社會主義了?

美國 vs. 社會主義

一直以來,美國都被視為資本主義的領頭羊,但隨著冷戰結束,少了蘇聯的因素,再加上貧富不均現象不斷擴大,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敵意是越來越小,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伯曼(Sheri Berman)就指出,正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造就了社會主義的興起。

根據美國聯準會的數據,今天美國的貧富差距是自1970年(首次人口普查)以來的最高點,收入金字塔頂端前1%的人,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產階級所加起來的財富。從下圖也可以看到,若把全美國的家庭所得做高低排序,分成五等份(每等分包含全國20%的家庭),並取每等分的平均值,在這50年內,後60%的家庭,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的增長,相反的,前20%的家庭,收入則是翻了一倍。

87940111_656048295146414_140157099975691
全美家庭每五分之一的平均所得和收入最高的5%平均所得(歷年美金幣值已用2018年市值換算)。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Photo Credit: 李可心提供

耶魯大學教授哈克(Jacob Hacker)就道出了貧富不均社會的心酸:「社會流動性下降,階級不斷地複製,家庭收入往往決定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疾病纏身、酒精和毒品成癮等問題往往發生在收入低的家庭,如此的惡性循環在今天的社會難以被打破。

對於如此貧富不均的現象,中低層人民不滿的聲浪早就開始。2007年的記錄片《健保真要命》(Sicko),控訴著華府與醫療保險公司的勾結貪腐,2011年從紐約街頭蔓延到全美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則是指控華爾街的金融巨擘就是導致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並抗議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大財團紓困,甚至默許讓這些錢最終進了財團高層的口袋中。

這幾年許多以階級制度、財團壟斷為背景的好萊塢電影,也反映著美國社會對階級固化的意識。隨著不滿貧富差距的選民增加,愈來愈多政治人物開始為社會中低階層發聲、推行社會福利政策,但由於生長背景的不同,支持福利政策的選民,多半以年輕人為主。

AP_16206702601215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社會主義的世代接受差異

愈年輕的世代,愈能感受到貧富的不均,這也使得不同世代,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候選人的喜好程度相當不同。從YouGov去(2019)年10月公布的民調就可以看到:51%的Z世代(16-22歲)和50%的千禧世代(23-38歲)對資本主義感到有些或非常不滿(這個數據和去年同期相比,是分別提升了8%和6%),且高達85%的Z世代和70%的千禧世代表示可能或極有可能投給社會主義候選人。相反地,只有44%的X世代(39-54歲),以及33%嬰兒潮世代以上的民眾(55歲以上)表示,有可能或極有可能支持社會主義候選人。

根據昆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的最新民調也顯示,桑德斯是50歲以下的民主黨人最喜歡的候選人,但在50歲以上的民主黨人中,桑德斯只有10%的支持率。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脫口秀主持人諾亞(Trevor Noah)會稱桑德斯是「全世界最年輕的老人」(The world youngest oldman),則稱標榜為資本主義者的38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是「全世界最老的年輕人」(The world oldest youngman )。

華倫(Elizabeth Warren)是另一位也標榜著要打擊科技金融巨擘的民主黨候選人。去年9月華倫在紐約的造勢活動,筆者也到了現場,在場的志工清一色都是低於40歲的年輕人,在晚會開始前,筆者隨機找了五位志工聊天,而這五位皆認同華府與財團的勾結,以及科技金融巨擘權力過大,正是美國當今最大的問題。

在這50年內,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使得包括旅遊、衣著時尚等奢侈品價格大幅下降,買衣、娛樂和出國旅遊,變得稀鬆平常,不過與此同時,包括教育、房屋和醫療保險在內的必需品,卻變得貴到讓人難以負擔。

筆者自己就有相當深刻的切身經驗,在紐約讀研究所的費用(包括吃住行),兩年下來約為400萬台幣,但當要去找聯邦政府貸款時,卻發現研究所學貸的利息是6%,約是台灣銀行學貸的五倍,因著這樣的經驗,使得不以社會主義者自居的我,開始了解社會主義支持者們的感受,而今天有超過4400萬美國人背負著學貸,這些債務的總額超過1.5兆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