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賀瓏:走出網紅世界,我們是貨真價實的「劇場演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全台第一個發跡本土的脫口秀網路節目,博恩夜夜秀以不到50人的團隊規模、喜劇切入的政論節目型態闖出一片天,除了博恩之外,很難不注意到一個淘氣身影,他是賀瓏,擔綱節目演出與企劃工作,以助理主持身份成為「夜夜秀」靈魂人物,同時也開設子節目「賀瓏小夜秀」,把「政治」也能弄得「歡樂」,讓觀眾更能參與政治與生活。
文:梁元齡(政治大學國際傳播碩士生)
收看逗樂不少觀眾、作風大膽而頻掀話題的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很難不注意到一個淘氣身影。在博恩身邊,他顯得俏皮滑稽,為節目帶來鮮明對比。他是賀瓏,擔綱節目演出與企劃工作,以助理主持身份成為「夜夜秀」靈魂人物,同時也開設子節目「賀瓏小夜秀」。
很多人以「Better than Brian!」的「黑博」口號認識他,或以傻氣、呆萌的可愛形象愛上他。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走下三創表演廳的大舞台、走進站立喜劇表演現場,賀瓏是另一個樣貌:眼神自信堅定,用詞慧黠辛辣,態度冷靜沉著。

這不是脫口秀!一切從「站立喜劇」說起
站立喜劇(stand-upComedy)的演出形態,是很多觀眾熟知的比爾博爾(Bill Bur)、凱文哈特(Kevin Hart)等人,在Netflix上節目形式的「本名」;而脫口秀直譯而來的原詞「talkshow」,其型態才更近似我們所熟知的夜夜秀,亦有人稱為深夜秀(late night show)。
會產生這般「美麗的誤會」,原因是歐美喜劇文化輸入台灣時,多以邀請喜劇演員上電視表演、與談話節目融合之故,因此,台灣自然而然以「脫口秀」稱之。
包括賀瓏在內的薩泰爾團隊人物,在站上夜夜秀舞台以前,幾乎都曾是站立喜劇演員。過去數年的每周晚間,他們來到位於泰順街、後遷至松菸附近的喜劇俱樂部,走進地下室,進行著一場又一場薪水微薄的演出。
他們站上舞台、面對每天人數不一的觀眾,表演自己精心準備與排練的段子。現場或有人會心發笑,或大力鼓掌,抑或是冷漠以對、反應全無,他們都得在台上全盤接收,並表現得好整以暇。當表演結束、人潮散去,他們會留在小小的地下室聚首切磋,由前輩帶著後輩,把技巧越磨越純熟。
維持紀錄12年,以學生之姿懵懂踏上喜劇路
大二那年,就讀政大經濟系的賀瓏誤打誤撞、正式踏進了喜劇的世界。「我高中是康輔社的,喜歡做串場、主持人,或是講講諧音笑話。後來上了大學,當時就想跟朋友做點更專業的東西,想說試試看,能不能離開校園,用這個東西來賺錢?」
他們多方蒐羅,找到台灣第一個喜劇俱樂部「卡米地」,向總監張碩修報名參加openmic(開放式素人表演),表演雙人喜劇形式的「漫才」[1]。成立於2005年的「卡米地俱樂部」,是許多台灣脫口秀演員的搖籃,他們最「菜」的演出和修練,都在那裡發生。「我還記得當時是8點開演,要演高中的小短劇。雖然場地很小,大概只有50人,卻還是非常緊張!」

不知果真是才華出眾,抑或喜劇前輩們一貫的鼓勵風氣,賀瓏與搭檔獲得不少讚許,於是周周到卡米地報到。那時他們還不知道,卡米地是個極少有學生族群出入的場所,購票大宗是累了一天、想聽點笑話讓身心放鬆的上班族。
憶及這段「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過往,賀瓏說,一路上,自己都是在懵懂中開啟與喜劇的緣份:「據說直到現在12年以來,從來沒有任何演員是進去第一次就開始表演。但我第一天進俱樂部,就是以演員的身分。現在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我當時其實大多是處於『狀況之外』,是後來才慢慢融入俱樂部、漸漸成為核心演員。也是因為進入俱樂部,才開始有系統地學習站立喜劇的演出技巧。」

從站立喜劇到脫口秀,網路打開創作新可能
演出站立喜劇,賀瓏喜歡挑戰「政治正確」底線,向觀眾拋出辛辣又爭議的議題,至今依然如此。「尤其是保守議題、男女之間的現象,我喜歡帶入角色、揣摩他們的狀態,再比照模仿演出來。」在台上「裝可愛妹仔」是賀瓏的拿手絕活,聽過他講性別段子的觀眾都能體會,他的妙語如珠乃至狂放不羈,總能帶來「既罪惡又過癮」的舒壓感受。
獨特的風格為賀瓏贏得一票忠實觀眾,他也慢慢表演出心得,但即便如此,站立喜劇演員的收入比起其他行業,還是硬生生差上一大截。原本計劃暫緩演出、「當兵結束就收手」的賀瓏,正好碰上曾博恩與謝政豪(DJHauer)創辦「薩泰爾娛樂」(STR Network),被延攬進公司擔任專職寫手及固定班底。

薩泰爾旗下主打節目「博恩夜夜秀」以政治梗為基調、對社會議題進行批判嘲諷的風格,碰上台灣這片對政治興趣格外濃厚的土地,可謂一拍即合。搭著串流飛速發展的順風車,節目影片很快就透過YouTube平台深入全台大大小小的角落,如今為他們帶來破百萬追蹤者。
當代喜劇的發展歷程中,YouTube這樣新興的網路媒介,扮演著不可抹滅的關鍵角色。能持續以喜劇當飯碗,是很多表演者所夢寐以求;然而,透過網路經營聲量,卻與現場喜劇有著諸多扞格之處。
在現場表演,語出驚人、「口無遮攔」是個公開默契,藉由每一次演出挑戰言論的底線。早期,某些站立喜劇開演前,劇場單位也會「溫馨提醒」觀眾簽名承諾:今天聽到的內容純屬娛樂,走出劇場,既往不咎。購票進場的觀眾們多半都能同理這一點(或是也正因想觀賞這樣的演出,才會購票進場),聽到某些內容辛辣的段子時一笑置之。
但當節目一經上傳YouTube、粉絲透過官方帳號與演員互動,演員的身分便開始轉變,成了「網紅」,受到幾百萬雙眼睛放大檢視。「像是我講stand-up的『不羈夜』,有些片段就比較辛辣一點,剪輯的時候就不會放到YouTube上。」他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