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造神運動從何而來?威權遺緒、政治失落與聖人崇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民粹主義興起外,同樣影響台灣社會的儒家思想,讓看似有著高道德標準的人物更容易被崇拜。因此,不少台灣人在評斷政治人物時,常以品德操守作為評價標準,而非政治專業與能力高低。
文:圈一
在威權主義政體下,常藉由神化領袖作為統治手段,近代可追溯至孫中山的國父崇拜,1945年國民黨迫遷來台,蔣氏政權更延續了在中國的手段,將蔣中正推崇為人類的救星,一直到如今各地道路名、學校、建築名都能看見中山、中正等名稱。不只中華民國如此,更早之前的德國法西斯代表希特勒、中國共產主義毛澤東,一直到現在的習近平以及朝鮮金氏家族等,都能發現這種將最高領導人神格化的現象。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個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也就是現在常聽到的「造神運動」,是指利用媒體大量宣傳,將某個人在團體中塑造成崇拜對象,透過宣傳事蹟、形象等,將人理想化、偶像化甚至神格化[1]。
一般而言,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極權統治國家,而台灣從解嚴至今30年過去,造神運動並沒有因此停滯,而是換了另一種面貌出現,陳水扁、馬英九、賴清德,柯文哲,一直到韓國瑜,這些全都是造神運動下的人物,這對正常民主國家來說是不合理的。民主概念為主權在民,人民能透過選票去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權力的分立使機關產生互相制衡作用,藉此杜絕獨裁者由上而下加壓的造神運動,但或許是民主之含義延伸而來的言論自由[2],反倒成為了另一種造神運動的沃土。
台灣與其他現代國家相同,依然是以官僚制的方式進行統治,根據社會學家Max Weber[3]的分析認為,社會的理性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4],近年來台灣政黨對立嚴重、經濟衰退、各式媒體的崛起,也逐漸影響了民粹政治與虛無主義的特質,人們對於工具理性的渴望取代了價值理性的訴求,對於政治菁英的失落轉為無感、卸責甚至憤怒的情緒,造成期待新救世主的情節蔓延[5]。
網路聲量成為青年世代追求的重大目標;紙本閱讀日漸式微,知識的取得完全透過網路媒體或群組的轉貼與傳遞,知識碎裂化與複製化,民粹網紅替代了菁英與公共知識分子[5],所以在網路上有著強烈的發言權,人們將會輕易追隨,期待打破老舊官僚體制。
以實際例子來看,陳水扁代表著打破國民黨的威權,馬英九打破陳水扁的貪腐,柯文哲訴求打破藍綠兩黨,到了2018年選舉,許多人民厭倦了價值理性的訴求,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個人特質,以及「拚經濟」的工具理性,牽動整個風向的候選人。

以下會用「想像共同體」理論與民族主義來試著歸納。想像的共同體是由美國學者Benedict Anderson[6](以下簡稱安德森)所提出,基本概念為,社群中的一份子對於社群會有一份想像,可能是基於自身利益、形象實踐、情感等,而社群中的每個人不可能完全互相認識,但卻可能有著相同的利益,所以,民族成員在他們心中存在親密的心理意象[7]。較為明顯的例子是,當自己國家運動員代表出國比賽時,無論是中年大叔,或是年輕學子,皆會收看轉播為自家運動員加油。
對於想像的共同體,安德森表示,民族主義的真正力量源自於情感,而不是一般所想像的理念,對於運動員的表現感到興奮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證[8]。再基於前文所提到民粹主義的興起,我們或許可以推論,具備卡里斯馬特質的人,在台灣應該更容易成為想像的共同體的對象。
但對於卡里斯馬特質的評斷,在台灣有著不太一樣的標準,可能是因為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影響著東亞地區的關係[9],台灣將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孔廟被列為古蹟,國中小學課本編撰論語的課文,校園內豎立孔子的銅像。而銅像的用意,就是用來緬懷過去有著貢獻的先人,這也算是民族主義中的一環[10]。所以儒學中的聖人崇拜、注重品德修養等人文主義同樣影響著台灣人,像政治素人的柯文哲,形象清廉的馬英九,這種看似有著高道德標準的人物更容易被崇拜,更可觀察到在台灣人在評斷政治人物時,第一反應是以品德操守作為評價標準,而非政治專業與能力高低。
民族主義第二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想像」,民族主義誕生的時代其實是一個進步史觀的時代,人們對歷史的看法逐漸受到「進步」概念的影響,我們會專注於往前進,也就是說一個理想、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會再像過去。浪漫主義或更早以前比較強調過去的黃金年代,但民族主義誕生的年代不看過去,相信時代是不斷地在往前進步,未來會越來越好[11]。
綜合上述歸納來說,我們對於官僚政治的厭惡,以及未來的寄望,造成了所謂的造神運動。而過往威權統治下領導者們主動製造聖人形象供人民寄望,加上對過去威權統治的轉型尚未完備,再經過長期的藍綠惡鬥,使得無所適從的人民依然渴望一位明星。而網路世代的發達,加強了民粹政治特質的顯露,創造出更適合有著台灣式卡里斯馬特質的政治強人登場的舞台。
一昧憑藉上述的價值觀來造神,最終會發現只是徒勞無功,陳水扁、馬英九等人已經從神壇跌落,並且聲勢快速消亡。台灣不需要更多的造神運動,倘若需要寄託於政治強人反映自身利益與社會地位,應著重於政治能力與議題專業,否則很快又會再度失望。
註解
- Cult of personality在英文世界裡出名是源於赫魯雪夫於1956年的一篇秘密演講〈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羅伯特・瑟維斯發現赫魯雪夫對史達林時期的個人崇拜使用的"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 ("kul't lichnosti")準確的翻譯是cult of the individual「把一個人塑造為一個狂熱的迷信對象」。
- 西塞羅著、弗里曼編選、張玄竺譯《國的治理》其頁70至71。
- 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國的哲學家、法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
- Richard Swedberg; Ola Agevall. The Max Weber dictionary: key words and central concept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8–21 [23 March 2011]. ISBN 978-0-8047-5095-0.
- 參閱鳴人堂張宇韶〈台灣正走向中國「單向度社會」的陷阱〉一文。
-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生於中國昆明,是美國著名的學者,專門研究民族主義和國際關係。為康乃爾大學榮休教授。著有《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提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 Anderson, Benedict R. O'G.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and extended. London: Verso. 1991: 6–7 [5 September 2010]. ISBN 978-0-86091-546-1.
- 參閱2010/05/10 Benedict Anderson在台大演講的內容
- 余英時. 《現代儒學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08027579 (中文(簡體))
- 參閱2010/05/10 Benedict Anderson在台大演講的內容,民族主義的力量源自於情感段落:
- 參閱2010/05/10 Benedict Anderson在台大演講的內容,民族主義的想像段落: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