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需要去看精神科醫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觀察目前在網路上幾篇評論,多關注在身為女性是第二性,是一種原罪。但我更關心「為什麼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去看精神科醫師?」以及對金智英們提出一個自救的方式。
文:賽琪心理師(Psyche)
生完二女兒後,女兒大約五個月時,百般掙扎,我去看了精神科醫師。
我邊哭邊跟精神科醫師說話,我擔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同時憂心我的奶水,我的眼眶含不住淚水,我的乳腺比我的淚腺更狂野。妳知道妳一直哭,但妳停不下來,自己已經悲傷絕望憤怒的快死掉,還死守著母職,一邊哭一問問醫師,我有哺乳,如果我服用精神科的藥物,哺乳會不會影響我的孩子的發展?
醫生溫柔地:「我幫妳開的這個藥不會影響。」我才安心,當時就診過程中,印象很深刻的是醫師問我:「先生有來嗎?下次請先生一起來。」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對我這樣一個身為關注女性成長的心理師而言,是一部推薦的電影。觀察目前在網路上幾篇評論,多關注在身為女性是第二性,是一種原罪,大多論述在「性別歧視」、「女性從小到大受歧視處境」等面向,是對已經發生的性別經驗反思和評論。但我更關心「為什麼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去看精神科醫師?」以及對金智英們提出一個自救的方式。
(以下含有《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劇透)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因為想出去外面工作,剛好過去賞識她(但被性別歧視很嚴重)的女性主管自己出來開公司,金智英鼓起勇氣,希望重回職場找回自己的價值。原先丈夫鄭代賢已經決定請育嬰假幫忙照顧孩子,但在偶然的狀態下,金智英的婆婆發現自己的兒子要請育嬰假而大罵金智英,甚至掛金智英電話。
金智英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她很傷心,同時失去勇氣,她告訴主管,她的孩子沒人照顧,沒辦去重回職場。金智英拒絕了主管的同時,她再度壓抑她自己的感覺,她拒絕了自己的欲望。
又是一個無盡照顧孩子身心俱疲的夜晚,金智英走到客廳,和她的丈夫對話,當金智英提到她無法外出工作了,她的丈夫說,「那智英妳就好好休息吧!」金智英開始回應她的丈夫:「看孩子是休息嗎?」、「我忍不住臆測你是不是內心像婆婆一樣不想讓我回去公司上班?」、「說完要育嬰假是不是又後悔了?」、「別再說什麼為我著想了,說實話我根本不相信」、「我忍不住臆測,你和婆婆,和我家裡的人都一樣,反正事不關己」、「只有我一個人處在戰爭中!」
這時,丈夫代賢說:「智英,你冷靜下來聽我說,我不是叫你去看一下精神科嗎?」「你,現在生病了……」
我認為我們社會必須誠實一點的回答金智英:「是,我們會覺得舒坦一點。」說真的,我們不要假惺惺,我們沒有把媽媽當「人」,只把媽媽當「工具」。這個電影對話鋪陳讓我不解的是,任何一組社會關係在性別互動過程中,把一個女人搞到「生病」,然後跟這個女人說「妳生病了,妳不知道妳生病了,妳要去看病,我幫妳掛好號了。」
當她「生病」時,所有人好像才發現過去對待她的點點滴滴,那些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互動(性別歧視)是一種無心的壓迫。然後金智英同時對老公鄭代賢感到自責,自責「生病」造成老公的困擾。「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病」,將金智英推向一個「體貼」、「自責」的女性個人化的特質,因為金智英的自責,她的家人以及觀影的我們可能感受到對知智英強烈的不捨,我們開始心疼和珍惜智英,但我們一定要等到金智英(一個媽媽)「生病」了,才會有這些感覺嗎?

電影和小說的結尾是(女性或男性)精神科醫師,在對女性痛苦處境的凝視(傾聽),將女性的痛苦包裹在「疑似產後憂鬱」個人病理化的論述中,接著就是「金智英妳需要治療,妳自己去看精神科醫師。」為何不是金智英和丈夫一起去看精神科醫師,一起想辦法呢?我並非要否認82年的金智英關於生病的生物性,以及去精神科尋求專業諮詢和協助的重要性,但在電影鋪陳和小說對金智英的精神狀態,保留一種曖昧性,給人想像空間。
有評論論述金智英是思覺失調症,或是人格分裂,這實在荒謬。到底誰知道金智英怎麼了?金智英得了一種生下來是女性「被否認存在的病」。女性的聲音不受重視,表達漸漸無力,習得無助感後,變成「自我壓抑的病」。
作者和導演用金智英「被附身」表達生命中重要女性處境的聲音,各位讀者,這到底是什麼「病」呢?如果你有在想「金智英的症狀是什麼?」、「金智英得什麼病?」我想邀請你從另一個角度,向內探問自己,「在我的經驗裡,有多像金智英?」或是「我有多像金智英的老公?」或是電影裡的任何角色?
「在我的經驗裡,我有多像金智英?」是大部分觀影者會閃過的念頭,但是如何繼續想下去、做下去而有一個可能的改變發生呢?我認為答案在金智英在和丈夫對話中的回憶、質疑和思考。
原籍保加利亞的法國著名文本理論家、精神分析學家、女性主義者、小說家茱麗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她的書《反抗的未來》中提及:「女性世界經驗我得以提出另外一種選擇,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回歸感性的內心世界。因為某些人儘管受到感覺和激情的控制,今天卻仍然還能夠向自己提出問題。」
金智英在向自已和丈夫提出問題。「對自身的存在發出追問、對自我進行尋找的可性」,克莉斯蒂娃認為這是一種「回歸」的能力,「它既是回憶,同時也是質疑和思考」。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