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政權輪替不到兩年,為何馬哈迪政府會垮台?公正黨權鬥是關鍵

馬來西亞政權輪替不到兩年,為何馬哈迪政府會垮台?公正黨權鬥是關鍵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領導的希盟政府之所以垮台,除有人民對改革議程無法落實的不滿外,也有希盟內部馬哈迪的交棒承諾不明、公正黨內鬥所致。

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政府垮台,似乎象徵著,約莫兩年前大馬選民經過60年漫長的等待,終於盼來的民主化契機,很可能遭遇逆流而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許多曾一同參與過去20年來,大大小小關於公民社會建構、或是發動各種社會運動,還有提倡政治改革運動的大馬友人們,有的是懷憂喪志,有的卻是義憤填膺,當然也有的人胸有成竹作道頭知尾狀地說道:「看吧!我早就說跟老馬(馬哈迪)合作不會有好結果的,現在可好…」

但實際上,2018年的大馬國會選舉,當時希盟的「政黨輪替」主張,其實也僅是抱著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的思路來催票的,正如筆者當初在跟上述主張「不合作」、「投廢票」的朋友們筆戰時,提出的「減重」論一樣。「減重」若想成功,目標就一定不能訂得太高,因為不切實際的想望,只會讓「減重」(或說政黨輪替)顯得太難,完全做不到。

選民不滿希盟的政策

如今回過頭來,讓我們再度檢視當初投票的這一初衷的話,就算這兩年來,對政府感到不滿意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大家還會抱怨:「希盟政府,跟以前的政府一樣的啦,全部都是政客!講什麼改革,聽住先!」

但若我們仔細想一想,大家也確實有感受到,政府的各個單位,或多或少都起了一些變化,只是所謂「改革」的幅度不夠,也不確實,希盟還常常在政策引發爭議時,做出妥協退讓,以致讓人感覺希盟並沒有改革的誠意,甚至是沒能落實希盟所高舉的跨族群議程。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希盟執政不久後的2018年9月,首相馬哈迪在聯合國演講時表示大馬會「支持聯合國的原則,核准人權協議」,過不久首相署便建議政府簽屬ICERD《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這個政策建議才剛出爐,立刻就引發馬來族群的強力抗議,事件延燒到在野黨,特別是巫統伊斯蘭黨開始介入操作反ICERD大會後,希盟政府政策便開始轉向並軟化,最終在壓力下,簽屬ICERD一事也就作罷了。

另一個例子則是鬧驣許久的所有源流國民學校,其中包括了國民型華文小學以及國民型淡米爾文(南印度語)小學,都要在國語課(馬來語)時學習爪夷文書法的事件。

由於大馬國民學校的課綱及課本的編輯權力仍未對民間開放,因此此一課綱的修改,在見諸媒體後,隨即在華社與印度人社群,以及擔心政策過於強調伊斯蘭教化的社群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於是各個公民團體、教育團體,都迅速組織起來向希盟政府表達反對意見。

希盟政府又一次在壓力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他們雖然在課本裡保留了爪夷文書法課,卻將這一課程是否要上的權力,教給了學校當局,校董及家協來決定。

AP_17038410521567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右)與民主行動黨領袖林吉祥(左)。

而希盟政府這種瞻前顧後的執政風格,其實頗能反映本屆的馬哈迪內閣本身強烈的過渡性質。要知道,若不是安華在5月9日選舉時仍在獄中服刑,那選後出任首相的,就應該是希盟中的第一大黨—人民公正黨(PKR)的實權領袖安華,而不是土著團結黨(PPBM)的榮譽主席馬哈迪。況且以馬哈迪的年齡而言,其實大家也不會期望,一個超過九旬的老翁會長期掌權。

但問題在,若非馬哈迪在選前的臨門一腳,那麼選戰的勝敗其實還很難說。我們如果看選舉過後各個政黨的得票率,就可很清楚的看出馬哈迪率隊離開巫統,另創土團黨對原執政聯盟國陣的殺傷力。以希盟來說,雖然它所有盟黨加總起來的得票率是48.3%,但它卻佔有國會裡54.50%的議席,這是因為在小選區多數制下,贏者全拿的效應造成的;相反的,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陣線(BN)雖只有33.8%得票率,但它的潛在盟友伊斯蘭黨所組的和諧聯盟(GS)也有16.9%的得票率,兩者相加的支持度,已經超過50%了。(參考: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

換言之,若不是小選區規則下,贏者全拿的效應,以普選票數來說,希盟仍處少數的地位。由此可見,正是馬哈迪的登高一呼,讓希盟有機會在一些競爭激烈的選區,以相對微弱的優勢,贏得了國會議席。

事實上,連誰來拜相,在選舉期間和希盟政府主政初期,仍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早在公正黨與民主行動黨(DAP)決定推舉馬哈迪為影子內閣的首相人選時,雙方便有了君子協議。勝選後,便會把安華從牢裡放出來,然後安華便會利用補選的方式,當上國會議員,並在大約2年後(嚴格來說,就是今年的5月),馬哈迪便會退下來,讓安華接班成為首相。

也就是說,其實不管是否為普選票較少的政府,或是希盟瞻前顧後的執政風格,雖說會影響一般人民對希盟政府的觀感,卻不能說是最終造成他們垮台的原因。各式的民調數字最能反映這樣的情況,如希盟內閣剛組成時,有七成的選民,都表達了對希盟政府的支持之意。同時這也間接的,造成了原執政聯盟國陣,特別是巫統的瓦解,這可從選後土團黨的國會議席,由原本的選上13席,在很快的時間裡,他們就因接納了從巫統跳槽而來的國會議員,而膨脹為26席就可知道(好玩的是,馬來選民並沒有出來抗議青蛙議員喔),選後的民意轉向,應該很快就超過了希盟在選舉中獲得的得票率的。

另外,若我們依照希盟垮台前不久的民調,更能看出這樣的現象,這是一份希盟在2019年11月時,於丹絨比艾(Tanjong Piai)國會議席潰敗以後所做的民調,當其中問到受訪者,是否認為希盟的執政走在正確道路上、他們執政會否有前景、以及在希盟執政下經濟是否穩健強勁等3個問題時,結果發現只有24%的人選擇回答是,這表示大多數人都對希盟的執政成績不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