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國民黨最大的危機不是沒有論述,而是「國民黨說的就是錯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TVBS針對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民調,有高達40%的人,覺得國民黨未來和現在都會差不多,而讓這個百年大黨提出種種論述卻找不到破口的關鍵,就是提出議題時常只想著自己、自己的老闆,外人一旦發現了「私利」,當然會全盤反對。
因為全球疫情壟罩,3月7日的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比起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的烽火,幾乎要被世人無視。即便如此,郝龍斌與江啟臣兩位候選人仍不約而同提出以「改革」作為主軸的政見,有人要扁平化黨務,有人要修正九二共識,之類的。
雖然那些想救黨的人常大呼要在各個老節點上提出新論述,但他們總忽略國民黨近來面臨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沒有論述,而是對手已經形塑出「國民黨說的就是錯誤」的形象。結果就是在明明屬於模糊地帶的議題上,只要國民黨一發言,輿情和人群就立刻往對面跑,就像是當初第一波台商包機,原本的好事只要國民黨一碰,就變成壞事了。
到最後,國民黨的論述怎麼革新,不管理性上正確與否,常會被畫上大叉叉甚至直接忽略,被認為「何須討論」。
會出現這種氛圍,背後當然有對方陣營的用力操作推波助瀾,但國民黨近來各類倡議後面荒腔走板的本質才要附上最大責任:深入他們提出的議題,很容易找到圖利黨或黨內的特定人士的痕跡,而一旦這個破綻出現,一般民眾就會覺得這個黨的政策為的是自己,就會全盤反對。
從兩蔣以來的用人態度,造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思維
早在兩蔣時代,國民黨用人就充滿了各種不安全感,從蔣介石打仗因為「比較聽我的話」用了無能將軍而敗北,到蔣經國時代以各種方式阻饒高玉樹等國家人才。直到今天,國民黨檯面上的人士也都會被冠上馬派、吳派、連系等等的清楚標籤,一到危急存亡時刻也多會在長桌前一字排開,誰代表哪個勢力發言,即使嘴上不承認,人人心中皆一目了然。
這個狀況,就是每篇談國民黨文章都會講到的「恩庇侍從」體制遺毒——小朋友聚集在老大爺門下,聽大老闆指揮,心中想的是老闆的利益,因為只要自己的老闆得勢,自己就能跟著雞犬升天,那些不聽話的、跳槽的、獨立參選的,除非你真能找到一座後山頭稱王,不然總會面臨被封殺的命運。大咖如此,更別說黨內基層的異音。
那些老闆的背後通常也有更大的老闆——這裡指的不是共產黨或習近平那麼簡單——是老闆背後的金主,或是必須照護與負責的金脈與人脈網絡,所以從下到上「為私」的揣測心意之間,政策方向和議題選擇,自然會導向特定的得益者。

在此必須闡明,這絕對不是國民黨所獨有的現象,民進黨也有林立的派系,不少國家和地方的大型開發案也都能沿著線摸回大老或大姊的口袋,只是民進黨中央各山頭的利益分散各處,不像國民黨大多明確指向與中國的合作,看熱鬧的人少了一個明確的標靶,單單討論哪個不分區立委丈夫貪過污,背後是哪個董事長,網路上的架當然難吵起來。
更甚者,相較於民進黨年輕人在外立下戰功後,黨內總會安排機會挑戰議員、立委,甚至是在執政時空降各部會的辦公室主任或特任秘書,國民黨內年輕人想要出頭,多只能聽老闆的話並且「韜光養晦」排隊——戰鬥頂多就是負責抵抗黨內的異己——拱上自己的老闆,好多分一些各方都握著一角的大餅,這個黨自然變成外人口中「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政黨。
在兩蔣的榮光時代這套模式確實有用,問題是,今天這塊大餅已經變小太多太多了。
「友中」本無錯,問題是「你只想到你自己」的心態
這樣看國民黨經濟和兩岸政策的盲點,就很清楚了。
任何理性的人都知道,切斷中國的合作絕對無助於台灣任何層面的發展,謹慎利用中國市場不但必要,也可以為台灣的產業帶來正面好處,只是國民黨相關政策的決策和倡議過程中,經手的人常都先想到如何照顧自己的下線,如何為自己的老闆(和他所屬的產業)添光,最後原本正確的大方向就逐漸歪曲,變成人們口中「對特定人士」的圖利,形象怎麼洗也洗不掉。
別人吃肉我喝湯的政策使人民無感,便恨了國民黨,恨了中國,順便把中國政府、中國人、中國文化、人民幣,一起全都恨了,但許多國民黨內的人,卻還只想著要怎麼趕快「恢復交流」,治標不治本。
雪上加霜的是,國民黨中央的黨職通常與地方首長脫鉤,導致地方就算有貼合民意的民情想要上報天聽,也在一層層的區黨部市黨部之間稀釋,最後黨中央的決策仍是自己想、為自己,與民意主流的距離越來越遠,受到打擊時又變得更加極端,搞到現在甚至連堪稱中間路線的「中華民國」四個字,都被民進黨搶去了。

這場黨主席選舉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3月4日的TVBS民調中,受訪者不分政黨有兩成看好國民黨未來發展,接近兩成覺得會變壞,在此之外有高達40%的人,覺得國民黨未來和現在,都會差不多。
不論是郝龍斌還是江啟臣當選,國民黨怎麼改就是那個樣子,這是將近一半台灣人對這個百年老黨的感覺,這是國民黨內外最大的隱憂。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關鍵眼中盯】陳玉珍不在乎行為舉止怪異,因為她不用理會台北的政治正確 3年前
-
國民黨開除「加入民眾黨」的謝立功,言行「有爭議」的李來希、徐立文遭停權 3年前
-
【關鍵眼中盯】 如果國民黨開口就是錯,那我們就來「佛系監督」好了 3年前
-
國民黨聘來的「數位諸葛亮」,會不會淪為「高級小編」? 3年前
-
江啟臣頒布國民黨「新生代」人事:羅智強掌「革實院」,5位新發言人平均年齡35歲 3年前
-
【關鍵眼中盯】被側翼抹成「台獨」的江啟臣不但贏了,甚至囊括黃復興的票,國民黨真的變了? 3年前
-
黃復興瘦身計畫:國民黨該效法乾隆皇帝「漢軍出旗」的精神 3年前
-
國民黨「史上最冷」黨主席選舉:江啟臣「全面大勝」郝龍斌 3年前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