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勇闖天涯翻轉人生》:大學重考三次的他,成為MIT無人車計畫主持人

《勇闖天涯翻轉人生》:大學重考三次的他,成為MIT無人車計畫主持人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MIT媒體實驗室給予林家樑的另一個重要啟發,是不要怕犯錯。「MIT Media Lab對失敗的容忍度非常高,」林家樑表示,二○一六年,自動駕駛三輪車PEV第一次在台灣發表時的意外,讓他印象特別深刻。

文:王怡棻

林家樑——MIT輕型無人車計畫主持人

找到學習興趣,重考生闖蕩MIT

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三次,好多年無法擺脫「大一魔咒」的林家樑,在因緣際會下,找到了興趣之所向,一頭栽入建築領域,至此不僅激起學習動機,更錄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拓展眼界與專業。

他的故事證明了:無須汲汲營營追求名校,只要努力挖掘出天賦,必定能在該領域發光發熱。

二○一六年一月,耀眼的陽光溫暖著台北街頭,一台有著嬰兒車造形、銀灰骨架的三輪車,在無人踩踏的情況下,於人行道上緩緩前進。它還能送貨、送餐、送快遞,甚至當Uber接送人。這個場景看起來有點奇幻,卻真真實實出現在所有參與「PEV輕型無人智慧車」發表會的眾人眼前。

PEV輕型無人智慧車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與台灣資策會合作的成果,發表後受到學界矚目。

其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計畫主持人林家樑。這項產品也的確深獲好評,「搭乘大眾交通系統很好,但從接駁車站到家裡的最後一哩,往往有許多挑戰,這也是為什麼所有城市或許都需要這項未來產品,」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el)的主持人如此介紹。

二○一三年林家樑接手PEV計畫,至今已擁有一個十二人的小型團隊,二○一六年初,從PEV在台北空總創新基地的全球首次亮相,到二○一七年MIT媒體實驗室攜手北科大,成立台灣首座共同實驗室「都市科技實驗室」(CSL)中,都可以看到林家樑忙碌的身影。

由於為人熱誠,加上在MIT累積的長久資歷,許多台灣官員想參訪MIT媒體實驗室,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林家樑。而北科大到MIT媒體實驗室進行交流的學生,也大多由林家樑與同事協助照顧。

「波士頓房價很高,我和另一個研究人員就租房子來當學生宿舍,帶領著同學們,早上工作、下午測試、晚上檢討,週末看海吃龍蝦,將研究融入生活,」戴著粗框眼鏡、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林家樑笑著說。這是MIT「師徒制」傳統,他自己受惠良多,也希望傳承下去。

發現熱情所在,不眠不休也要拚盡全力

林家樑擁有MIT建築與都市規劃兩個碩士學位,並即將拿到MIT博士學位。從耀眼的學經歷看,會以為他是個學霸。很難想像,林家樑曾經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三次,是很多人眼中後段班的孩子。

「小時候懵懵懂懂的,不喜歡念書,」他回憶自己第一次大學考上文化大學地質系,覺得沒興趣就休學;後來考上淡江大學土木系,結果被二一退學,又重考上高雄師範大學應用外語系,念一念又再次重考;最後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才劃下句點。「好幾年一直無法突破『大一魔咒』,」他半開玩笑地說。

這段在外人眼中有些灰暗的過往,其實是一段艱辛的自我探索歷程。在重考班的日子裡,林家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直到一個偶然事件,才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

那是在他讀高師大一年級的某一天,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系大三的重考班好友邀請他到台中,看自己的畢業製作。林家樑至今仍記得很清楚,穿著吊帶褲加拖鞋的好友,領他去參觀建築系工作室的那一刻,「只見一大群人鬧哄哄的,音樂放得好大聲,乍看還以為是在辦趴,其實人人都聚精會神地在做模型,」他心中深埋的火苗突然被點燃,「這不就是我嚮往的生活嗎?」

於是,他決定瞞著家人再次重考,這次終於尋覓到熱情所在,林家樑說:「我喜歡動手做,一進去就發現自己對建築系的課程極有興趣。」

就像是突然開竅,林家樑的上課態度從漫不經心變成拚盡全力。「我的設計不一定最好,但模型一定做得最多、最大,」林家樑回憶,例如作業只要一個解決方案即可交差,他就是會做兩、三個才肯罷休。

因為企圖心強烈,為了作品常常不眠不休忙到上課前一刻,「就像打仗,要打到最後一兵一卒,」林家樑形容。老師們都看到了他的拚勁,因此只要跟建築相關的課程,幾乎全都滿分。

進入MIT,學會發明的本質來自人性

逢甲大學建築系不只重視基本功,也常邀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的學者來系上演講,開拓學生視野。這些國際學者的學養與風範,開啟了林家樑對出國的嚮往。「我對爸爸說,我想申請哈佛、哥大、MIT,他瞪大眼睛說:『你瘋了嗎?』」林家樑回憶起這段往事,還忍不住發噱。

他回憶,當時MIT申請截止日期最早,他就申請MIT試水溫,結果滿滿的作品與優秀的成績,讓他很快就收到錄取通知,讓不看好的人都跌破眼鏡。

「我是個很幸運的人,家人讓我『do whatever I want』,求學路上又遇到好幾位恩師,」林家樑語帶感激地說。

其中,在MIT媒體實驗室創立智慧城市(Smart Cities)研究團隊的MIT前建築學院院長米契爾(William J Mitchell)是他生命中的貴人。米契爾教授「設計無疆界」(Design Without Boundary)的那門課,更是讓他視野大開。

「老師讓我看到什麼是vision(願景),」林家樑回憶,米契爾上課教的不是車子、房子、道路怎麼設計,而是給學生一個重要的概念——設計師設計的是人的生活,林家樑說:「在規劃時,不能只想著這個房子或這部車子的機能,而是要想著人類該怎麼使用它。」

另一個概念是,科技可以改變都市的樣貌。「在老師眼裡,愛迪生不只是發明家,也是建築師,」林家樑表示,愛迪生的電燈改變了人們夜晚的活動,也改變了城市的規劃。如同照明,交通工具也是設計智慧城市的重要環節,林家樑說:「交通問題解決了,汙染、壅塞、噪音、廢氣等問題,也能一併改善。」

B-2_恩師的指導與鼓勵,是林家樑前進的動力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提供
現任教授Kent Larson(左)與Norman Foster(右),在研究上給予林家樑許多指導與啟發。

第三個重要概念,則是跳脫領域競爭。「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別,不要跟風,」林家樑不諱言,在熱門領域是永遠競爭不完的,也因此,他現在帶領團隊做的PEV,就是要做一台很少人做的「自動駕駛腳踏車」,試圖解決都市短程運輸與接駁的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