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道別》導讀:親子一同學習論理,因為死亡會自己找上門來

《讓孩子學會道別》導讀:親子一同學習論理,因為死亡會自己找上門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這本書來看,兒童學習哲學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甚至可以應用到連大人都感到困擾的死亡議題。

文: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導讀:讓孩子學會道別

「什麼!要跟兒童談論死亡!」收到出版社的書稿時,我嚇了一跳。

從我開始接觸兒童哲學開始,就在一連串的驚訝中成長,舊的認知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雖然我主修哲學,但由於專長是跟現代科學息息相關的「心靈哲學」,又跨「認知科學」領域,所以在學生階段,就已大量吸收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關知識,對兒童認知發展已頗有心得。在這些知識基礎下,當我第一次接觸兒童哲學時,聽到有人主張要兒童學習批判性思考就已經搖頭莞爾了。

當然,我並非反對小學生學習批判性思考,相反的,我認為這種能力從小學會是再好不過了,但問題是,學得來嗎?當我想像把大學的批判性思考課程搬到小學去,自然覺得有點荒唐。但仔細想想,如果不拘泥於現有教材,而是創造另一種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是否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批判性思考精神、習慣、甚至某些知識呢?

想到這裡,眼前出現一道曙光,發現有很多值得一試的東西,於是投入研究。幾年光景,有了一些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感到十分喜悅。

後來聽到兒童性教育時,一開始也皺眉,但再仔細想想,情況其實是一樣的。當我們想像把成人的性教育搬過去,自然覺得不妥,但兒童確實需要相關知識。重點在於,適合教些什麼,以及怎麼教?

雖然,我已有了這樣的經歷,但還是被這本書想要做的事情嚇到。或許,死亡議題本身就令人驚慌。也由於如此,如果我們可以從小改變對死亡的態度,是不是更容易追求一個幸福人生呢?但即使有這樣的想法,我還是感到疑惑,「就讓小學生好好度過童年不是很好嗎?何必提早讓他們面對死亡壓力?」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這本書。

死亡議題會自己找上門來

打開第一頁,看到第一段話,疑惑就解開了。因為,死亡議題會自己找上門來,就算不主動談,也無法避免。「女兒同學的父親死了。」這個事件,衝擊了小孩的人生。敵人已經來襲,家長被迫應戰。

不管我們要不要主動跟小孩談論死亡,以及打算何時再談,最好隨時具備談論這個議題的能力。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問題會主動侵襲小孩的心靈世界。

記得我第一次面對生命結束事件,是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僅七歲。那時外公住院,我和媽媽一起去探望他。剛走進醫院沒多久,就遇到一個護理師,她問我們是不是某某人(我外公)的親屬,我媽點頭說是。於是她要我們盡快過去,因為再不快點就來不及了。整個事件,記憶很模糊,可能是因為跟外公的互動不多,也對死亡缺乏深刻的認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周圍大人的神情與反應讓我印象深刻。

後來,和作者的女兒一樣,大概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不知是否也是由什麼事件引發,我開始感受到死亡的恐懼,甚至手足無措到難以入眠的地步。當時看到比我大幾歲在念國中的大哥,覺得他會比我早面臨死亡,還對他抱以深深的同情。

或許,在心智成長的過程裡,小學高年級正是開始對生命結束感到恐懼的階段。當哲學家的女兒面臨這樣的恐懼,哲學家可以如何跟她對話來緩解情緒呢?這本書的作者記錄了她們的對話。在這個深入淺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哲學家的論理

首先,需要注意一點。哲學家的小孩通常從小接受論理訓練,習慣談理,用理來理解世界。所以,對話可以站在這樣的基礎上。但這並不必然適用於所有親子的對話方式,需要因人而異做些微調。但不管如何調整,「用理去談」的原則是不變的。也因此,這本書不僅可以學習如何和孩子談死亡,也可以學習如何和孩子論理,甚至對於不習慣論理的大人來說,也可以當作和孩子一起學論理的範本。

舉例來說,在如何談死亡方面,在書中我們發現,兒童對死後世界的議題很感興趣,並且會想追問各種細節,像是佛教轉世輪迴的理論究竟如何運作。即使作者說明這些只是信仰或甚至只是想像,都無法撲滅小孩的好奇心。這很可能表示這些宗教觀真的很有撫慰心靈的功效。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無法確認這些觀念中哪一個正確,或者說不定全是錯的,但只要無法否認它們為真的可能性,就足以帶來光明的希望,照亮幼小的生命。

如何和孩子論理

在學習如何和孩子論理方面,由於論理是一般大眾比較不熟悉的對話方式,也是東方父母比較缺乏的能力。但卻是最能避免親子衝突、以及最能防範大人因過度自信而誤判狀況的互動方式。所以,藉由這本書的示範,也能學習如何和孩子用論理的方式探索問題。

例如,東方父母常常會強迫子女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所以,如果覺得西方論理教育很好,就很可能會強迫孩子來論理。但是,從書裡,我們發現,整個論理的過程大多是由孩子主導,父母主要在於配合回答,頂多偶爾會談點相關知識,但拋出問題之後,主導權還是落到孩子身上。甚至在最後。孩子談到心情沉重不想談了,建議去吃冰淇淋談談愉快的事情。父母並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繼續努力」、「不可逃避」,甚至「沒好表現就不准吃冰淇淋」,而是見好就收,順著孩子心情的需要轉換話題。這個做法,等於是讓教育可以沿著孩子的興趣前進。在興趣中,學習才能發會功效。諸如此類,屬於親子教育與溝通的技巧,散布在這本書裡面。

學習論理

在親子一同學習論理方面,論理需要養成「有主張就要有理由」以及「用理由去評價一個主張」的習慣。這是屬於論理素養的教育。大人必須先養成這樣的素養,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隨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