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道別》導讀:親子一同學習論理,因為死亡會自己找上門來

《讓孩子學會道別》導讀:親子一同學習論理,因為死亡會自己找上門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這本書來看,兒童學習哲學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甚至可以應用到連大人都感到困擾的死亡議題。

在書中,只要小孩有任何疑問,作者都用談理的方式去說明。對於大人聽不懂的想法,也都先詢問清楚之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會輕率批評。而且更重要的,當小孩不認同而提出質疑時,作者也依然以客觀態度進行討論。在論理中,沒有地位的差異,沒有權威的存在,只有客觀理路在每個人的邏輯思維裡扮演仲裁的角色。這是屬於西方哲學的傳統,也是現代東方世界父母應該學習的文化。

生命議題之外的討論

書中除了直接談論生死議題之外,由於生死問題關聯於人生許多重要層面,趁著小孩感到興趣想深入了解時,可以一併討論。例如,談到祖母騎馬意外致死時,就討論到了如何活出有價值的生命。我們需要珍惜生命、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但又需要冒險來讓生命光彩,究竟該如何取捨?吸菸和酗酒自然首先排除在外,旅行則是必要的冒險。除了取捨之外,如何在冒險中預防潛在危機,自然也是一個需要深思的議題。

除了珍惜自己生命之外,也包含珍惜他人生命的討論。這時,保障眾人生活權力的法律與恐怖攻擊的問題也搬上檯面。甚至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戰亂、疾病等不同死因,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方法都成了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就像小孩脫口而出:「這就是你常說的少吃薯片、少喝汽水的原因了?」

除此之外,安樂死的問題、臨終醫療的問題等等,各種哲學思考,就在這樣的討論中,緩慢匯入幼小的心靈中,滋養智慧,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能夠活出幸福人生的智者。

從這本書來看,兒童學習哲學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甚至可以應用到連大人都感到困擾的死亡議題。但要達此功效,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只是把書丟給小孩閱讀,而是在大人追求自我成長的同時,和小孩一起成長,共同面對生命的挑戰。這不僅有助於兒童教育、提升親子關係,同時也對大人的成長有所幫助。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艾曼紐埃勒.俞斯曼-貝杭(Emmanuelle Huisman-Perrin)
譯者:翁尚均

和孩子一起聊聊「我們可以如何看待死亡」,
打破談論的沉默、貼近生活的最佳方式

未知的死後世界,令人恐懼;
煙霧縈繞周身彷如末日般的寂寥,使人噤聲。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覺得和死亡有關的一切都很可怕呢?

特別邀請
楊育正.冀劍制.羅怡君.洪仲清等四位專家專文導讀,
分別從醫學、哲學、親職溝通以及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本書的寓意:
「討論死亡不是為了無所畏懼,而是能活得更好」────

  • 除了地獄和天堂之外,死者還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嗎?
  • 你害怕談論親人的死因嗎?
  • 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時,比面對死亡時更自由嗎?
  • 你比較希望人死在家裡嗎?
  • 我理解拒絕、憤怒、絕望,但是「接受死亡」怎麼回事?

人在正要脫離兒童的階段時比較容易和他們談論死亡。幼童經常說到死亡。在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不再那麼做了。他們不敢再這樣做了。他們察覺到成人的痛苦和沉默。如果我們無法避免死亡,我們至少不要將它視為祕密或是禁忌。

這個嘗試出自一種也許是虛幻的願望:針對死亡進行慰藉性的論述,並且不僅將它視為引起殘酷缺憾、造成創傷、令人反覆受刺激的原因,同時認定它是一種自然、可接受的現象。

在不簡化死亡的前提下談論死亡、思考死亡,在不降低其重要性的情況下估量死亡,在不避諱的情況下回憶死亡,這嚴格算起來雖不算是理解或是解釋死亡(這些任務單就理性而言都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至少設法了解它或是使它變得較易親近,希望藉此避免嫌惡以及懼怕。與孩子針對死亡的主題進行對話,這可能是藉由減少沉默以及焦慮來貼近生活的一種最佳方式。

getImage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