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因「概括化」而起、新冠病毒而引爆的仇黃種人現象

解構因「概括化」而起、新冠病毒而引爆的仇黃種人現象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場因COVID-19所引起的社會分裂,很大的因素源自於人們習慣性、淺意識、不由自主或是因為不想思考,而採取最短途徑的去「概括化」一個群體。

文:Vivi Lin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爆發至今,除了疫情本身,其他問題也接踵而至。

一個因新加坡學生於倫敦無故受到襲擊的事件,引起高度討論的「仇華/仇黃種人」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

其實在這個事件發生前,許多因此次疫情而引發的歧視事件就早已層出不窮。但今天並不是要談華人怎麼樣在這場疫情之中受到歧視,更不是要在已經存在的社會裂縫中火上加油,而是要來談談這個問題是否有緩解的可能性。

何謂「概括化」?

概括化(Generalisation)泛指利用特定幾個事件、案例作為根據,而去歸納推論出用以解釋涵蓋更大範圍、更多案例的普遍性理論。

舉例來說,因為看過好幾隻狗很喜歡追松鼠,就說所有狗都喜歡追松鼠;亦或是因為看到三個蘇格蘭人有紅頭髮,就說蘇格蘭人都是紅頭髮,這些都是概括化的行為──用幾個存在的共同點,而去推論並擴大解釋為這些共同點是整個群體都擁有的特徵。這是一個相對簡單、快速、方便的思考模式與分類方法,以至於許多人習慣性都會使用這樣的方法來歸納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shutterstock_115780692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所有狗都喜歡追松鼠」、「猶太人都貪小便宜」、「女生開車就是馬路三寶」,當你說出這句話,其實就是一種概括化的行為。

而這場因COVID-19所引起的社會分裂,很大的因素源自於人們習慣性、淺意識、不由自主或是因為不想思考,而採取最短途徑的去「概括化」一個群體。

概括化的源頭,不只是因為疫情始於亞洲

COVID-19最早爆發於中國武漢,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擴散至中國其他城市與鄰近國家。由於最一開始爆發疫情、且疫情嚴重的地方皆位於亞洲,特別是東亞及東南亞,如中國、日本、韓國、新加玻、台灣等以「黃種人」為大多數居民的地方,加上中國旅客因為去他國旅遊,而將病毒傳染至其他國家的事件頻傳,因此讓這個傳染病在源頭就與華裔面孔繫上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概括化的原因,遠遠不只如此。

從一月底疫情逐漸升溫開始,許多不居住在疫區、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旅外華人,不論是因為聽聞家中新聞、親友消息等原因,紛紛因恐懼與防疫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戴起口罩。戴口罩在東亞,本身並不是一件稀奇事。因為各種原因,如過敏、感冒、空屋、防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習慣配戴口罩,更有各式花紋、材質的口罩。但是在歐洲,就連醫療院所、診所的醫護人員,平常都不會配戴口罩,更別說在路上看到戴口罩的人,是一件多麽少見的事。

也因此,當大批在歐洲的華人突然間都戴起口罩的時候,一股瀰漫在社會中未知的恐慌,不免緩緩襲來。再加上大家佩戴的,不僅是一般口罩,更是如N95這種許多人在歐洲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實際看過的防疫口罩,恐慌與疑惑的氛圍自然隨之高漲。

再加上歐洲自敘利亞內戰所引發難民危機後,所引發一連串的反移民浪潮、右派勢力高漲,以及因華為事件、中國政府干涉歐洲內政、英國學校行政等指控接踵而來,這個社會中對外來人口,特別是對華人的排斥與隔閡,早已看得出端倪。

反過來說,許多中國學生到歐洲唸書後,可能因為語言不順、生活習慣不合等原因,不太與當地學生或其他國際學生往來的情形,早已是天天都看得見、眾人皆知的現象。某種程度上,確實也讓許多他國學生感到不解、不舒服。

甚至有些科系因為中國學生佔多數,而讓他國學生出現覺得自己被排擠於這個群體以外等現象。中國家庭經濟狀況提升,以致大批的中國觀光客前往歐洲旅遊,每一個歐洲大城幾乎都充斥著許多中國觀光客,也早已是長期的現象。其中部分中國旅客可能因旅遊習慣不佳,加上事件發生時被拍到,而被媒體以嘲諷的語氣大肆報導。長久下來也給中國人貼上了負面標籤,並讓仇中的情緒逐漸滋長。

這些種種,都為今日仇華現象老早埋下了火種,只差引爆點。

以上所有原因中,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黃種人」或是「華裔」臉孔,而概括化,就在這裡發生作用了。「因為疫情嚴重的國家,都是『黃種人』的國家,所以現在在我旁邊的這個黃種人,就有可能是病毒帶原。」這樣的想法,透過上述根源結合概括化,似乎就說得通今日的仇華/仇黃種人現象了。

臉盲,讓所有黃種人都被歸納為一個群體

此時許多人會疑問,今天BBC大舉報導的這起事件,並非發生在中國學生身上(當事人是新加坡學生),另一起在荷蘭的案例受害者則是一名日本學生,為什麼這些烽火,會從仇中,引發到仇華,甚至應該說是「仇黃種人」呢?

原因很簡單,就像我們如果不習慣看見其他跟我們膚色、五官較為不同的人種,很多時候也容易認錯,或是分不清楚對方是哪裡人,也就是所謂的「臉盲」。

我自己在課堂上、街上被誤認成日本人的次數,早已不計其數。這真的不誇張,就只是不習慣,所以認不出,就像換作是我們,也很難分辨出歐洲各國人來自哪裡。當然,不習慣,不代表可以以此作為「概括化」所有黃種人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或是同一個群體的理由,但這個真真實實存在,且平常常被我們用來當玩笑話的現象,如今卻成為所有旅外黃種人無法擺脫潛在風險,也是讓今日本來可能只是「仇華」的現象,延燒至更大的群體。

不僅是華人,雙向的概括化更加深了因膚色而起的社會裂痕

然而概括化的現象,其實不只單向的發生在黃種人身上,他同時也雙向的發生在概括化黃種人的其他膚色人種。因為歧視事件頻傳,而認為「所有非黃種人的人」都有可能覺得自己是病毒,或是要攻擊自己,因而對他人心生恐懼、建立先入為主的觀念等,又何嘗不是一種「概括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