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眼中盯】被側翼抹成「台獨」的江啟臣不但贏了,甚至囊括黃復興的票,國民黨真的變了?

【關鍵眼中盯】被側翼抹成「台獨」的江啟臣不但贏了,甚至囊括黃復興的票,國民黨真的變了?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看不到什麼「路線之爭」,卻仍然發生選票一面倒的狀況,而公開挺江啟臣的人更包含了傳統上會互扯後腿的各個派系,最大膽但好像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國民黨這次真的輸到開始「做自己」了。

在全球媒體大力讚揚台灣防疫工作的那個週末,國民黨進行了黨主席的補選,最後由48歲的台中市立委江啟臣擊敗前台北市長郝龍斌贏得勝利。

在許多人眼中,這個結果代表國民黨的世代交替,也有人認為國民黨將更加以「台灣」為主體。然而唱衰的聲音也隨之而來,先是選舉期間江啟臣與韓國瑜和連勝文走得太近的指控被名嘴持續炒作,也有人質疑江啟臣掌握「黨務機器」的能力,擔心他可能走上被各方勢力「分食」的路。

這些論述的理論基礎,在過往的國民黨體制內確實適用,畢竟這個黨一直就是各個內部山頭競爭,談到合作人人各懷鬼胎、各為其主,一聲令下排排站的時候,誰是誰的人一清二楚。但在這場無人關心的黨主席選舉中,我卻看到許多難以解釋的「奇怪」現象,之前能輕易看穿國民黨的那一套好像不適用了。

如果郝江的「路線」都差不多,那「偎大邊」的依據究竟是什麼?

讓我們先從選舉結果談起。

許多報導都說江啟臣是大勝、橫掃,但這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並不太算是新聞。事實上,在2016年的四家爭鳴之後(先前差不多有七年都是同額競選——選票上只有一人)不管候選人數量多少,黨主席當選人的得票總是可以過半,而且票數至少都超過第二名將近一倍。

這個現象,表面上是展現國民黨大角們的動員能力,但背後更是國民黨「偎大邊」的傳統,小樹林會往最大的山頭靠去,大多數黨員在投票時都會凝聚在「對的選擇」上。

ncs9ipv3ypw5up41fggbjgk27bc09u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然而這次比較不同的是,相較過去國民黨內部總是圍繞在本土派外省派、草根派建制派的對決,這次選舉卻看不到什麼「路線之爭」。扣掉「扁平化」這個由江啟臣提出比較突出的政見外,郝江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以台灣為主體」,也都認為「九二共識」有改變的空間,郝龍斌甚至還提出「不容許政治買辦」的說法,兩位候選人在兩岸關係與國家定位的展望,大方向都相差不遠,都堪稱以「台灣」為主。

所以,如果投的不是方向而是人選,那郝龍斌與江啟臣相爭,套用到他們個人特質,應該就是國民黨目前掌權的傳統建制派與地方草根派的對決吧?

但真是如此嗎?

原本會互扯後腿的各路人馬,竟然支持同一個候選人

其實黨主席投票前一晚,許多黨內立委和議員都掛名向黨員發出催票簡訊,內容大概是這個樣子:

Photo Credit:
IMG_1343
關鍵評論網

而這也是和過往相比最奇怪的地方。

簡訊中掛名支持的人,有曾經為韓國瑜穿上「神力女超人」服裝在戰場殺敵的立委許淑華,有連勝文之前的特助徐弘庭議員,也有國民黨大選落敗後由羅智強號召組成,包括王鴻薇、張斯綱、李明賢等「+1聯盟」的成員(這個聯盟當時訴求的是吳敦義即刻下台、吳斯懷立刻辭去立委),也有李彥秀和沒在簡訊內的柯志恩等具有「朱立倫色彩」的「知識藍」、「正常藍」,甚至還有極顧形象、不表態好像也不會怎麼樣的蔣萬安。

若用傳統的國民黨框架看,這些簡訊都是枝葉們在為自己的老闆表態,問題是這份名單實在太過多元並茂,韓粉、連系、泛馬系、朱系這些過往常會互扯後腿的勢力,竟然一同支持一個出身自地方派系的候選人。

想想看,以前國民黨可是立法委員少投一張票,就可以被蔡正元拿來當武器痛罵八年的政黨,但這次選舉被側翼抹成「主張台獨」的江啟臣不但贏了,而且連黃復興的票都能拿到,這對國民黨來說,是件多了不起的事情。

了不起到幾乎無法理解。

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上次選舉國民黨真的怕到,決定開始「做自己」了

在各種傳統政治的認知不協調中,最大膽但好像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這個「隨人顧性命」的赤炎季節裡,國民黨人真的開始「做自己」,放下原本代表勢力的利益,一起找個「敢變」的黨內領袖,先救黨再說。

江啟臣登記參選國民黨主席補選(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倘若真是如此,雖然大家都不太在乎選舉結果,覺得國民黨怎麼改都差不多,但這個活了101年、幾乎要掛上葉克膜的政黨,可能有件堪稱歷史轉捩點的大事正在我們眼下發生,而體內地方派系DNA和外在「知識藍」、「親美」形象相結合的江啟臣,能不能導回過去幾年越來越極端,越走越偏門的國民黨路線,避免又一次的庶民起義來撕裂社會和自己的政黨,將成為他對台灣最重要的任務。

因為不論你再討厭國民黨,它都是目前國會裡、選票上的第二大黨,在後起的眾本土政黨尚未成大氣候之時,讓這個最大在野黨找回理性專業和影響力,才是確保民進黨在執政中不逐漸走上邪魔歪道的防腐劑——有兩個搶占中間選民意志的大黨,是台灣政治很需要,也很欠缺的東西。

下一個觀察點,就是江啟臣「11人決策平台」這個先被認為是凌駕中常會,後來又說是黨主席「幕僚群」的組成。裡面的人會是誰?會不會又一次成為韓連馬吳派的茶杯角力場?更重要的是,在一年任期之後,這個平台又會產生什麼變化?好像有機會重新執政的氛圍,會不會讓黨內的那些人又開始「只想到自己」。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在那之前,先看看江啟臣是否有他說的那麼不一樣吧。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