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治學與「愛的返航」:讓武漢台人快回家,兩岸不該再互卡

防疫政治學與「愛的返航」:讓武漢台人快回家,兩岸不該再互卡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僅台灣,中國與日本在撤僑方面接載也是歷經波折而再三協商,若以滯留民眾權益及健康安全為最高考量,兩岸應盡速放下執念,以人道主義、親情及生命健康出發,恢復對話找到一個都能接受的辦法。

最近韓國一部收視率極高戲劇《愛的迫降》上演,劇中鋪陳韓國女企業家與北韓軍官因一場意外事件發展出跨越體制的愛情,劇中固然彰顯兩韓制度藩籬對人民阻隔,但毫無損民族認同與關懷。

儘管北韓當局認為此劇醜化其國家社會形象,然而劇情中其實處處彰顯北韓人民純樸、友善、重視家庭,這部戲劇凸顯任何制度藩籬,阻絕不了血濃於水親情與愛情的想像與追尋。有情人視對方為生命中重要部分,有愛就會找到生命出口。韓國這部戲劇挑戰兩韓制度藩籬,吸引無數人韓國民眾關懷北韓這一神秘國度,反北韓政權但不反北韓人民。

值此兩岸疫情蔓延,雙方互動關係也陷入持續性緊張及惡性循環。台灣認為中國不僅在外交壓制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年會,在軍事上飛越海峽中線及軍機軍艦威脅安全,近期強迫中華民國國籍航空機組員入境聲明卡須填「中國台灣」。3月4日國台辦發言人更批判民進黨當局,聲稱其一再阻撓1148名滯留湖北省台胞返鄉;同時直指行政院長蘇貞昌公開散佈「蘇式謊言」,繼續罔顧事實、顛倒黑白,謊稱「卡關就卡在大陸」,而台灣當局也批判中共當局卡關,兩岸當局互相批判彼此卡關,最終將彼此不斷激發敵意。

然而,相信滯留武漢台灣民眾與其在台家人必然兩地相思,兩岸政府固然忙於防疫治理,然在遣送滯留武漢的台胞返台事宜卻彼此設下前提,橫生障礙阻隔親情團聚。

原本可操作的「防疫政治學」,卻讓千名台人多等了一個月

兩岸當局本可藉由「防疫政治學」、「災難政治學」,化解雙方緊張敵對營造兩岸親善關係,然而,在台灣卻將「反共」上升為「反中」,而中國也有逐漸將「反獨」轉化為「反台」政治趨勢。

當中華民族主義、台灣主體意識衝撞及愛國主義、民粹主義激蕩下,兩岸敵對如同螺旋般上升,無論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所言限制口罩出口一個月,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執行長陳時中表示無法接送陸配不具台灣籍子女,必須為其「選擇國籍」決定付出代價,這些話語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在防疫過程中透過公共論壇、網路傳遞恐會激發彼此敵意無法累積善意,在中共當局及人民認知界定此等話語頗為相當不友善。而中共當局在此防疫期間的軍事威逼、外交壓制,又怎可能讓台灣民眾能夠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呢?

港第2班包機從湖北接回135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共當局以國台辦發言人批判台灣當局最高行政首長,其實是以下駟對上駟,固然民主社會往往讓行政領導站在第一線具有主動性、回應性;但威權政體、集權主義國家則政府首腦、領導未必站在第一線。然而,必須澄清是台灣當局其實也可以陸委會發言人回應之即可。兩岸當局相互責難之對應單位並不對稱,又如何凸顯秉持「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進行協商與交流呢?

首先,兩岸當局各自有所堅持,導致滯留湖北省台胞無法載送回台。中國堅持東航載載送,需要接送約一千人;台灣則堅持華航,第二波僅能接受121名。究竟滯留湖北省的台灣民眾遲遲無法返台,是誰卡誰恐怕也是仁智互見。

中共當局部分,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積極安排東航於2月3日運送首批247名台胞返回台灣,2月5日後多次提出盡快運送其他提出返鄉要求台胞的安排,並調整提出由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執飛臨時航班的運送安排,以滿足滯鄂台胞急切回家的願望,並批判民進黨當局一而再、再而三變換藉口,不斷設置障礙,一再拖延阻撓。

而台灣則批判首批自武漢返回台胞自2月3日抵台後,陸委會即表示「第一批名單不盡理想」,希望中國政府能在啟航前一天提供台灣做必要的審核,又說涉及公權力事項,須由兩岸政府對政府磋商,或由海基會對海協會協商,不允許任何中間人居間處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對方提供的名單人數太多,一時之間很難消化。這造成後續接運事宜至今無解,仍有近千名台人返鄉受阻。

此外,還有阻却滯留武漢台胞返台涉及違憲之爭論。

當中共當局調整原先堅持由東航單獨完成接送台胞主張,改由兩岸共同執行;但民進黨卻提高滯留武漢台胞返台門檻。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公開說明無法讓在湖北的台胞返台,其因在於防疫安置能量不足。不僅如此,民進黨當局更將返鄉就業、學習、團聚等1148名台胞列入所謂「註記管制名單」,全面封堵滯鄂台胞返台。此種阻絕台胞返台方式,導致部分台胞欲提出法律訴訟案,批判蔡英文政府此舉明顯違反憲法賦予國民的移動與遷徙自由權利。

然而,內政部長徐國勇卻主張基於憲法第23條規定,宣稱舉措符合「避免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增進公共利益、維持社會秩序」等原則,建立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立論依據,然政府行政行為「是否危害公共利益」,應由司法機構如法院評斷,而非政府可以基於行政裁量判定其自身行為符合公共利益的評斷。司法機構具有違憲法令審查權,在兩岸當局無共識究竟單方運送台胞或雙方共同執行,卻限制滯留武漢民眾返台,反對者批判這猶如白色恐怖時期之「黑名單」,有違人權立國之國際形象。

政府對同樣遭受疫情襲擊地點的國民,處置方式為何不同?

原赴港、澳、日、韓的中華民國籍人士在配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皆可入境返台、自主居家隔離;唯獨在湖北省的中華民國籍人士不僅無法完全透過包機接回,在提供第二波121名接回名單後因兩岸當局尚有爭論更被管制入境,此並不符合法律比例原則。固然武漢為疫情區,但並無法舉證滯留在湖北台灣民眾會帶來更大傳染危機,片面斷定在湖北滯留民眾會造成公共疫情擴大及危害社會,此種措置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行政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