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NCP「鄰里照顧據點」,協助史瓦帝尼達成脫貧止饑的社會支持系統

NCP「鄰里照顧據點」,協助史瓦帝尼達成脫貧止饑的社會支持系統
史瓦帝尼愛心媽媽供餐給兒童的畫面|Photo Credit: 家扶基金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驗指出,投注許多心力的服務方案有時收效甚微,不見得能充分有效的應對饑饉與食安問題。因此我們嘗試擺脫習以為常的救助模式,不僅提供現金補助購買食材,也一併帶入永續發展目標的「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概念,協助社區擺脫這種惡性循環。

文:Su

什麼是NCP?

初到史瓦帝尼工作時,認識鄰里照顧據點(Neighborhood Care Point, NCP)是首要之事,因為NCP幾乎是史瓦帝尼社會支持系統的代名詞。自2002年首次推出以來,史國已建立起遍布全國,大大小小超過1600個NCP。當時各地成立NCP的背景因素有二:其一是紓解乾旱所導致的經濟困頓;另一則與當地高度盛行HIV有關,不少成人因為疾病早逝,留下年幼失怙且亟待照顧的兒童。

在史國的傳統社會價值裡,社區有義務要照顧這些失依兒童。因此社區內的愛心人士與教會紛紛組織運作NCP,為照顧兒童盡一份心力。隨著時代改變,NCP照顧的對象也不再只有失依兒童,社區內的弱勢兒少也一併被納入範疇。

在NCP中所看見的社會問題

NCP最初的運作模式是讓社區內的愛心媽媽,各自攜帶食材和水到家中或是社區公共空間,為失依兒童烹煮餐食,讓他們每日至少能有一餐得享溫飽。隨著NCP成為官方社會照顧政策的一環,史國政府、聯合國糧食計畫署(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 UNWFP)、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三方共同合作,開始定期補助食材至各個NCP。再加上各種網絡資源,幾乎每個NCP都能獲得兩個以上的國際組織援助,社區媽媽們也不需要從家中拿食物照顧這些兒童了。

各種網絡資源進入社區理論上是件好消息,畢竟這意味著照顧弱勢兒童的物資更加充裕。然而運作NCP的成員大部分是社區的愛心媽媽,專長在於烹調食物,其他方面的知識或能力略嫌不足,所以對資源整合和盤點毫無概念。他們總是在抱怨食材不夠,沒辦法煮飯給孩子吃。乍聽之下宛如員外開倉救濟,煮粥給窮人吃,但是粥永遠不夠吃!

這現象反映出NCP在實際運作上所面臨的兩個困境:資源未被充分、有效運用,以及無法評估真正的需求群體。

妥善運用資源的前提是具備規劃能力,而規劃能力又與評估能力息息相關。若要有系統地運作NCP,社區媽媽必須規劃如何運用這些物資。然而有多少孩童?須要針對每位孩童烹調多少食物?這都再再涉及到評估能力,意即社區媽媽對社區孩童的掌握程度。然而這也是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因為規模較大的NCP可能照顧超過300名的孩童,卻僅仰賴5名社區媽媽運作。在我們合作的NCP裡,少數社區能清楚計算出每天到NCP吃飯的孩童數,其餘皆只能給出籠統、草率的概數。

S__90169415
Photo Credit: 家扶基金會提供

社會工作的專業訓練強調需求評估。然而史國的傳統價值鑲嵌於緊密的社區關係,是故許多家庭責任和功能反倒是由NCP來承擔。在人人都是親戚的狀況下,無論需求是否真的存在,通常不會拒絕孩童至到NCP用餐,也間接導致越來越多父母親將養育子女的義務棄置一旁。

在當地的工作經驗裡,許多個案家庭屬於隔代教養,祖父母幾乎不知道父母身在何處,或是父母不願意負擔子女費用;也時常見到女方未婚生子之後,將孩子交由祖父母之扶養後便與新男友同居,不曾關心孩子或是負擔扶養費用,而年邁的祖父母通常無力扶養,於是乎NCP必須一肩挑起照顧大批兒童的責任。因此要將社會工作的需求評估套用在當地著實困難,執行個案工作也不甚容易。更何況當地已經對國際援助產生依賴,很少主動思考如何削減包含貧窮在內的各種社區問題。

從消極服務到發展積極服務

經驗指出,投注許多心力的服務方案有時收效甚微,不見得能充分有效的應對饑饉與食安問題。因此我們嘗試擺脫習以為常的救助模式,不僅提供現金補助購買食材,也一併帶入永續發展目標的「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概念,協助社區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期待用積極並具前瞻性的方案計畫,協助NCP建構能力,達到脫貧及終止飢餓的目標。

S__90169416
Photo Credit: 家扶基金會提供

今年我們實驗性的重啟農場方案,結合史國傳統社會價值,在NCP內推行開心農場,確保收成後的作物能留在社區裡,好增加食物的來源與多樣性。未來也將輔導NCP建立公積金制度,將部分作物銷售至市場以賺取盈餘,使社區能逐漸達成財務自立,減少對外部資源的過度依賴。若未來外部資源逐漸減少,社區也仍有能力負擔社區內的照顧責任。

面對困境,我們期待的不只是消極地補助糧食或是現金,也希望能積極地與社區合作,提出更多具有發展性的方案來改變社區以及孩童的未來。或許這樣的概念在當地推動仍有許多困難,方案執行過程中也難免有不甚成熟之處,但相信透過長期耕耘,我們仍有機會扭轉社區的觀念。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