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教練丹約翰的肌力體能訓練金律》:怎麼選擇要給學生的訓練動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聽著,你很難找到一個絕對很好或很糟的訓練動作,但,是什麼原因讓我選擇某項運動來訓練一群人,而捨棄其他動作呢?
讓很多學生做跨步蹲訓練是場噩夢,因為沒有那麼大的教室可以同時讓所有人一起跨步蹲(我同意,你可以做得到。但請先試試看)。而保加利亞分腿蹲只需要啞鈴或壺鈴,以及一塊可以讓後腳抬起的地方就好。
3. 數學上有個專有名詞,最小公分母。你決定教50位高二生早安體前屈。你準備要讓50位高二生,年紀約14或15歲,將負重槓鈴放在他們的頸部上面,然後身體前傾來訓練豎脊肌群。沒錯吧。
朋友們,全班有一半的學生會在你請他們往上看之前,直接把槓鈴滾到後面。許多學生的膝蓋會鎖死,而且在臉種到地上之前,都會緊緊握住槓鈴。現在,請用你的想像力想一下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將會做什麼。
聽著,早安體前屈是個很好的重訓動作,而且我也用來訓練自己的選手很多年了,但它並不適合用來訓練一大群人。
4. 最後,這個訓練動作對選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會讓他更好嗎?有許多很好的訓練動作可能會,當然也有可能不會有幫助。哪個推舉動作最好?上斜、下斜、平板、軍事推舉或啞鈴衍伸性動作?哪一個?請選一個。
你看到了吧,問題就在這裡。選一個推系列的訓練動作。喔,請繼續,如果清單上有的話,選一個垂直推和水平推,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做這麼多種的推系列呢?你無法說明哪個訓練是有效的,除非你有勇氣將這些動作減少,才能知道哪個有效。
而且這裡還有個很大的挑戰。這些動作都有效,但是否能達到你的目標?而且,還有一點,這是否會造成你受傷,或是阻礙你達成目標?許多青少年會抱怨雙槓撐體讓他們的胸骨疼痛。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我現在也發現引體向上會讓我的手肘疼痛。如果你的訓練課表除了雙槓撐體和引體向上之外什麼也沒有,那麼不只會造成受傷,也無法達到訓練效果。
這裡有幾個例子可以讓你知道我如何選擇訓練動作。
雙手盪壺:
- 簡單易學。而且很多女性也喜歡。「教練,我可以感覺到脂肪在燃燒!」這是真實的案例,我真希望可以將這種感覺轉移到減肥藥上。
- 我曾經讓65個人同時雙手盪壺。
- 防呆機制高。有位壺鈴教練曾經告訴我,他有位學生在壺鈴往上時,竟然放手了。但不幸中的大幸是,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這樣做過。
- 除了燃脂之外,我的選手告訴我,這個動作對跳躍性運動(籃球和排球)很有幫助,而且可以訓練到很多跳躍性動作的技巧,而不用擔心著地的問題。著地對需要不斷跳躍的運動來說是很大的麻煩,因為過不了多久,身體會因為著地而產生許多問題。
早安體前屈—標準屈膝:
- 簡單易學,但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馬上會問:「這不會讓我的背部受傷嗎?」
- 如果你有一個很棒的場地,這可以用來團體訓練。
- 這個訓練動作的防呆機制很低。許多人都不喜歡背上壓著重量,但現在我們還要用頭,來防止槓鈴往前滑落。
- 如果你在同一課程當中還有訓練深蹲的話,將會有一半的人做早安體前屈式的深蹲,另一半的人則會做深蹲式的早安體前屈。訓練效果轉移到專項運動和身體能力的程度呢?也許還不錯,但也許……還有許多下背部訓練動作的效果也不錯。我比較喜歡羅馬尼亞硬舉,因為我自認比較會教這個動作。
雙槓撐體:
- 簡單易學。
- 如果你有雙槓的話,這是團體教學很好的器材。
- 有時候會有人不小心從槓上摔下,但危險性不大,只是模樣有點滑稽而已。
- 訓練效果轉移到專項運動:嗯,我記得有位資深的大學肌力教練告訴我,運動員練習雙槓撐體將使肩膀不容易受傷。
那我為什麼不教雙槓撐體呢?嗯,我會教,除了高中生之外。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抱怨:「教練,雙槓撐體會讓我這裡很痛。」然後指著胸骨。對於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年來說,雙槓撐體的底部位置似乎會拉扯到他們的胸骨。
這是我從選手身上學到的:不要做雙槓撐體。肌力與體能訓練的第一條守則:不要讓你的選手受傷,或做會造成受傷的動作(除非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對於一般的健身愛好者而言,以下有幾點建議:
-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某個在健身房或是雜誌/書上看到的重訓動作,但那個動作卻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請個教練指導也許會比較好。
- 在你獲得指導之後,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訓練動作的效果會轉移到我的專項運動上嗎?
- 最後,每隔一段時間詢問自己,這個動作是否真的能夠幫助自己達到目標。現在,在你屏棄任何困難的動作,例如深蹲和硬舉之前,運用一點常識。但如果某個動作沒有像健身雜誌上聳動的文章所說的有效,就考慮放下它往前走吧。
有時候多思考一下,就可以讓我們的訓練更長久。
相關書摘 ▶《傳奇教練丹約翰的肌力體能訓練金律》:不用複雜器材也可以打造「居家健身房」
書籍介紹
《傳奇教練丹約翰的肌力體能訓練金律:40年淬煉的42則鍛練心法 教你回歸根本 檢視心志、目標、課表……》,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丹.約翰
譯者:王清景
丹.約翰是美國知名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不僅以傲人的體能成績聞名體壇,他長期推行「簡單、有效」的訓練方法也深深影響現今的健身圈及許多訓練界名人,例如功能性訓練專家麥克.波羅伊。本書內容除了要帶領讀者重新檢視訓練的本質,更拓寬了訓練的廣度,從實務上的技巧、課表、飲食控制,到心志、生活與目標建立都有全面且具體的探討。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運動健身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4-11 中年以後,比起運動,你更需要肌力訓練
- 2020-04-04 在運動員間風行的「全身冷療法」真的有效嗎?
- 2020-03-28 《傳奇教練丹約翰的肌力體能訓練金律》:怎麼選擇要給學生的訓練動作?
- 2020-03-21 提高能力、減少受傷:適合跑者做的七種核心肌群訓練
- 2020-03-14 《不減肥才能瘦》:早上花十分鐘做五個動作,讓你神清氣爽一整天
Tags:
臺北創業幫 2023 Global Health Tech Connects Taipei 盛大開辦,看國內外新創如何利用科技打造未來的醫學健康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國際新創與北市府團隊激盪創意,建構未來大健康產業
今年度以醫療保健產業為主軸,在內科創新育成基地(t.Hub)舉辦「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論壇與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由比翼生醫創投、臺北醫學大學及臺北生技園區等企業合作夥伴,評選出來自新加坡、印度、立陶宛、捷克、美國等 6組國際傑出新創團隊,邀請來臺北參與發表會,並安排媒合會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與臺灣企業代表交流。
臺北市長蔣萬安出席下午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談到,過去他曾以律師的身分,在矽谷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深刻體會新創有資金募集、人才難覓、市場拓展、規模化及國際化等問題。因此,除了歡迎各國優秀新創團隊來到台北之外,他也致力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對創業家更友善的城市,增加國際人才留駐及產業合作機會。

AI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保健產業,國外新創這樣做
今年掀起的 AI 人工智慧熱潮,在 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也同樣成為主流,各家新創聚焦於利用 AI 人工智慧,提高醫療保健的品質,減少傳統醫病之間的落差。
國外團隊 Humanity 利用穿戴式裝置監測,將身心及老化狀況透過 AI 量化並即時顯示於 App ,讓使用者能更瞭解健康狀況,也能朝著更長壽健康的生活型態邁進;Maya MD 打造線上 AI 個人健康助理,根據過往的病史資料及 AI 人工智慧的判斷,協助病患評估健康狀況,即時得到必要的治療與協助。

同樣搭載 AI 人工智慧平台的 Firefly,則是協助家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能藉由科技的輔助,健全小孩的心理狀況,提早發現可能的心理疾病,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療與幫助。iFlow 則是以人類腦波資料與機器學習辨識 ADHD 患者健康狀況,藉此預測並控制各種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的潛在風險。立陶宛團隊 Ligence 將 AI 人工智慧導入醫學圖像分析,提升分析及檢測的速度及準確度。此外,Zima Sensor 從醫療產業中的冷鏈著手,以 IoT 結合可重複使用的包材,減少過程中所產生的耗損及廢棄物,使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朝著永續環境前進。


北市新創展現亮麗成果,持續深耕醫療保健領域
國外 6 組新創及臺北生技獎團隊也同樣展現不俗的成果,獲得 2023 年的臺北生技獎創新技術獎的錫安生技,以獨家的 IPROTON 質子標靶癌症治療系統,降低設備建置成本及合理化病患費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同樣榮獲創新技術獎的得主振磬科技 EpiSonica 以振磬標靶音波刀無創熱消融治療系統,提供患者精準、安全的熱消融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藉由半導體晶片幹細胞自動化技術,製造臨床等級的 IPCS-MSC (IMSC)治療產品,此成果獲得 2023 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的殊榮。未來也期待藉由臨床團隊與生醫產業聯手建立高效、自動化的生物晶片及檢測平台。

除了前述三家企業外,邦睿科技(Bonraybio)則選擇切入目前市場上稀少的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案,以其所發明的微型化高畫素顯微光學鏡頭,結合自行開發整合的軟硬體平台,再加上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多種模型讓AI深度學習運用在影像分析,準確產出檢測結果。由醫生創立的新創企業 Dent&Co 主打 No-Code, No-Download, 跨渠道的線上平台及服務,近期更是新增了聊天機器人 CRM 給醫療專業人員,讓看診前後的體驗更加多元且便利。
最後,目前進駐於 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的伍碩科技 5voxel ,致力於提供 3D 影像技術解決方案,像是 3D 相機設計、校正(包含結構光、雙目、TOF)、手勢辨識、人流偵測等 3D 相機應用軟體開發、3D AIoT 方案。旗下產品包含 VoxelGesture(終端 3D 手勢辨識裝置)、VoxelCount(終端 3D 人形感測並計數裝置)、3D 人臉辨識,應用的場景也十分廣泛,從醫療照護到 VR 應用都可見其蹤影,特別是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仍然是個成長中的市場,除了手機的臉部辨識外,自動駕駛、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都有機會受惠,國內許多半導體大廠皆對此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伍碩科技 5voxel 日前也成為國際半導體廠商首家 AI 合作開發客戶。

從今年度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可看出,國際的創業團隊展現了他們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國內的新創企業也同樣具備厚實的技術、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極具發展性的未來。隨著世界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意識更加成熟的情況下,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作為產業創新領頭羊的新創亦是如此。透過臺北創業幫平台和北市府的全力支持,在將這些創新服務引進臺北的同時,也期望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團隊,共同充實臺北的新創能量。